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注意事项 >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

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

2016-08-10

贵州某地一个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有一天晚上突然开始哭闹,妈妈抱起来哄了很久都没有停下来,就在家里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奶奶抱起孩子用力摇了几下,孩子就停止了哭声,慢慢睡着了。

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1

父母以为没事了,谁知道第二天醒来之后,婴儿就再也不哭不闹,像是傻了一样,父母如何逗趣都没有一点反应,并且还很嗜睡。这可吓坏了父母,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很沉重的告诉父母,孩子得了婴儿摇晃症候群,可能会成为终生植物人。这个消息对于这个刚获得新生儿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母一直弄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医生在得知奶奶曾经用力摇晃过孩子的事情后,告诉父母因为婴儿的头脑还没有发育完全,里面就像豆腐脑似的,用力摇晃会对婴儿脑部造成伤害,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死亡,造成无法磨灭的遗憾。

当宝宝哭闹时,一些父母在暴躁和盛怒的情况下猛烈摇晃宝宝,或者是将宝宝抛到空中再接住、抱着宝宝旋转等,都会对宝宝的脑部产生扭曲压迫。那么,在宝宝哭闹时,父母怎样才能有效的安抚宝宝的情绪呢?

1、掌控宝宝情绪

虽然宝宝的哭声会让家长心烦意乱,但是家长必须要了解到宝宝哭的时候代表了什么。婴儿不会说话,哭就是他们唯一的语言,父母如果能够通过日常观察来掌握宝宝的的喜怒哀乐,就能够在宝宝哭的时候见招拆招,达到更好的安抚宝宝的效果。

2、检查宝宝是否不适

宝宝在对外界环境感到不适时就会哭闹,这种时候父母就要检查一下宝宝是否饿了,是不是该换尿布了,或者是热了、冷了等。并且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都喜欢被包裹着,所以父母可以尝试把宝宝包裹在一个舒适的襁褓里,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吧~

3、及时就医

如果安抚了很久宝宝还是在哭闹,并且宝宝外部身体也没有不舒适的地方,父母就要考虑一下带着宝宝去看医生了。因为宝宝如果是腹痛等问题的话,是无法从表面看出来的。

父母在照顾宝宝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做剧烈摇晃、反复抛接等危险动作,让宝宝在安全的环境中,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小班律动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优质课-江苏-魏云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与“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相关文章
宝宝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宝宝
老祖宗留下的给宝宝把尿裹腿等方
新妈妈遭遇感冒还要继续母乳喂养
新生儿的6种情感交流方式
有损宝宝视力的八种事
看过“这个动作很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在做”还看
训练宝宝学站立需要注意的事项
伤口发炎怎么办
剖腹产后饮食注意事项
产后会阴伤口感染
为了宝宝安全妈妈最好不要养宠物
猜你喜欢
脂溢性和糜烂性湿疹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是啥?
介绍些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办法
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是过敏体质
应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
试管婴儿儿童期癌症危险增加42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
新生儿肚子胀气怎么办?
治疗小儿慢性泪囊炎用药物点眼
追查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原因
鹅口疮好了又复发怎么办
宝宝胀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新生儿易患结膜炎的原因
隐睾有哪些临床表现症状?
婴幼儿期是最佳的治疗期
宝宝可能会常有过敏反应
防心血管疾病要从婴儿抓起
婴儿斜颈的临床表现
产后不同体质适合的食物
宝宝生长发育中的“特殊病”
导致畸形儿的5大原因
易让宝宝窒息的食物有哪些
当心“先心病”的各种诱因
导致佝偻病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患上缺氧缺血性脑病怎么办?
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新生儿的父母尤其要注意
梅毒妈妈在孕期经过适当治疗
有害物质的致畸作用敏感性最强
新生儿得到肠病毒的感染症状
有些新生儿患先天性耳聋
宝宝泪囊炎要注意早期护理
导致宝宝患佝偻病的原因
剖宫产令"湿肺"宝宝增多
怎样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唇裂修复手术最佳时机
新生儿“斜颈”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肚子胀气的3大原因
预防指对已出生新生儿早期诊断
哪些宝宝容易患佝偻病?
新生儿疾病都有什么特点
婴儿受影响的程度于致病的原因
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原因
宝宝“胀气”该怎么办?
怎样及早发现苯丙酮尿症宝贝
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
新生儿惊厥与现象鉴别
六方面需注意新生儿黄疸光疗
十个常见的信号新生儿脑瘫
新生儿鹅口疮怎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