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

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

2015-03-18

研究调查显示,如果家长常常对6岁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孩子会渐渐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很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的心理,他会害怕和陌生人相处,严重的还会有自杀倾向。家长们,看到这里,你们是否也常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孩子有时候很淘气,家长这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家长心里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就会听话的。但是,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心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家长经常对他生气,他会渐渐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经常觉得自卑,害怕与人交往,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让孩子有自杀的想法。

建议一:试着冷静下来分析问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生气,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哭闹,在了解原因之后再做定夺。孩子犯错都是有根源可循,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先生气,孩子不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而且还容易给他的心里造成阴影。家长这时候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建议二:分析是孩子错了还是大人的观念错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他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如果这时候你认为是孩子的错,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把孩子单纯的世界给抹杀了。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奇怪的想法,但作为父母先不要急着否定他,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呢。

建议三:分清楚大错和小错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太过敏感,总想着要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但很多时候孩子犯的错无非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而很多家长都会小题大做。有时候家长应该容忍孩子犯的小错,不需要每次都去纠正他,可能在他尝到了错误做法的后果之后,他自己会觉悟过来什么才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领悟,这效果远远比家长的教导要来得好。

家长如果直接对孩子生气,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叛逆因子,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是一块绊脚石。孩子都是需要大人的耐心和关心,一味的责怪只会让他心理产生阴影,耐心引导才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与“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还看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除了分数我们应让孩子拥有什么?
家教五大误区干扰孩子成才
小测试教你发现宝宝8大潜能
猜你喜欢
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错过黄金阶段宝宝难成大器
14个月宝宝爱咬东西怎么办?
不要这样教宝宝“分享”!
培养入眠好习惯同房不同床
1岁前宝宝智慧教育大行动
早教不能于识字背诗
千方百计的“奶嘴”告别式
养“儿”育“女”一样吗?
宝宝早用筷子的三大好处
谁给“神童”后天扫平路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您了解吗?
教育:为什么不能打孩子
教育孩子应采用“三无原则”
父母通病!和宝宝说话五大忌
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
鉴定宝宝智力的五方法
独立性的教育,告别伺候孩子
早教的3大误区,你知道吗?
家长请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利
童车里的宝宝难“长大”
兴趣班为何竟成了“负累班”
时尚育儿:情商第一智商第二
王雅明:真正的蒙氏幼儿园是怎么
幼儿园发展需不需要男教师?
小心兴趣班认孩子没了兴趣
早产儿的智能发育追赶计划
12句不该跟孩子说的话
规划早教平凡中见真知
十种溺爱方式毁掉孩子一生
婴儿智力启蒙来源哪里?
王雅明: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
淘气男孩是好的,调皮女孩是巧的
孩子太听话会失去其自身动力
宝宝不专注妈妈别心急
零岁教育:潜意识的作用
孩子,宠或者不宠
警惕“独二代”的教育误区
体罚孩子,只会“两败俱伤”
“放养教育”教育的回归
别担心!宝宝兴趣多变很正常
中日韩宝宝才艺教育大不同
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
1个月大婴幼儿智力开发
孩子会遇到这3个“压力期”
孩子过早骑车易患“童车病”
父母要真正走入孩子心里
自信的女孩更漂亮
早教“软肋”:仅4%父亲参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