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优生优育 >备孕百科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

2020-04-06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1

曾经和几个朋友带娃参加了一堂科普体验课。娃的年龄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低年级不等,其中有个名叫翔翔的6岁男孩表现有点反常。

翔翔看上去很乖巧、很规矩,但是明显地少了些同龄孩子在这种场合下都会有的好奇和兴奋。他一直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神是游离的甚至冷漠的。带教老师演示完实验过程,招呼小朋友们上来试试,孩子们立刻一拥而上,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只有他漫不经心地在外圈转悠,过了好一会儿,老师发现了他,主动递给他实验材料,他才犹豫地接过来。

令人惊讶的是,等到课程结束,孩子们陆续离开,老师开始清场的时候,翔翔却出其不意地把已经码放整齐的试剂瓶打乱,又揣了两瓶在衣服兜里,然后飞也似地跑走了。

这堂课是孩子们单独上的,家长只能在教室外观看同步播放的视频。但当时翔妈一直在看手机,压根不知道她的宝贝儿子搞了这一出。

大家吃饭的时候聊起娃,翔妈有点得意地说,儿子从小就被她训练得乖乖的,有什么要求一般总是让他等等,不会马上满足,耐心练出来了,所以他基本不吵人,家长不陪也能独自玩很久。

全程看到了课堂视频的我,一时有些想告诉她什么的冲动,但碍于情面和氛围,还是咽了回去。

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经过别人同意擅自拿走东西,比起道德层面的评判,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心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

后来辗转从朋友那里听说,翔翔上小学后表现一直不太好,他妈妈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去谈话。不是集体活动拖拉迟到,就是作业完不成,要么就是像那次实验课一样,课堂上不活跃,课后却乱拿教具。老师说,感觉这个孩子听不进去道理,心智发育比同龄孩子落后不少。

至此,基本上证实了我的判断——翔翔是掉进“延迟满足”这个坑里了。翔妈引以为豪的育儿宝典“有什么要求不会马上满足他,让他等等”,正是问题的根源。

得出这个判断,和我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我是知道的。像很多被它的诱人表象迷惑的家长一样,我也曾对“延迟满足”颇为追捧,为此走过一段弯路。大概从女儿两三岁起,因为怕总是痛快地满足她的要求会使她滋生任性、爱索取的坏毛病,有意识地对她进行过一些“延迟满足”训练,比如她想要买些小玩具、好吃的东西、要家长陪玩等等正常的需求,我都会找些理由,让她费一番周折、等得不耐烦甚至哭闹以后再满足她。甚至有时忙忘了,或者认为这事不重要,也就没了下文。

结果,我意外地发现,女儿不但没有变得更加乖巧懂事、更有耐心,反而是表现出一种对想要的东西急不可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作”劲。有时带她出去吃饭,上菜稍微慢了点,她就急得用筷子敲打碗盘,不断地抱怨,我反复解释现在是用餐高峰、服务员忙不过来,也不管用。有时想要买什么东西,而我刚好支付宝余额不够、银行卡和现金也没带,她就发脾气,答应她明天再买也不行,非要我立刻回去取了钱再来买。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劲了。就在这时,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点醒了我。庆幸遇见她还不算太晚,得以及时纠偏,我的错误做法还没有对女儿造成太大的伤害。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2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3

深究米歇尔的实验,其实并没有深奥之处,不过是证明了一个大众皆知的道理——从小具有较强自控能力的孩子,成年后事业成功、人生精彩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这个实验有个致命的缺陷,也是造成它被广泛误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实验的组织者没有去研究,造成这些孩子们面对美食时不同表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和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尹建莉老师在“延迟满足”这件事,骗了父母多少年?一文中就深刻分析了这种认知误区的根源。

当然,我们没必要对这个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的心理学实验寄予太高的要求,但是越来越多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由它引申出来的“延迟满足”概念,其实是个坑,一个盛产“熊孩子”的坑。

很多家长对“延迟满足”存在的认识误区,大致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延迟满足”究竟是谁在操控?

米歇尔实验中那些选择等待15分钟再吃糖,从而得到了额外奖励的孩子,“延迟”是他们自主、自愿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的。实验的组织者只是告诉他们游戏规则,呈现给他们两种选择不同的结果,但没有硬性要求他们,孩子们无论是选择等待还是立即吃掉,都不会受到任何价值评判。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把“延迟满足”的主体偷换成家长,孩子只是被操控的对象,失去了主动判断、选择并且承担结果的能力。他不会根据事情本身的对错或者优先级来作出选择,只知道服从了就有好果子吃,不服从就会遭到训斥和鄙视。

家长主导下的“延迟满足”,由于立足点全部是家长的标准、家长的需求,家长认为的合理与不合理,所以常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无可适从。比如有时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去做一件事,剪纸、捏橡皮泥、给娃娃做衣服等等,但家长认为这些事没价值、不重要,就阻拦着说“等会儿”,而在练琴、做作业等“有用”的事情上,则不断催促“快点快点”。问题是孩子眼里的“有用”、“没用”标准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既然我那么喜欢的事都要“慢点”、“等会儿”,那么相对枯燥、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事,当然更是“慢点”好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拖作业背后的心理根源。

其次,“延迟满足”训练真是培养孩子忍耐力和自控力、让孩子将来人生精彩的法宝吗?

如果这个因果关系成立的话,事情马上变得简单极了:只要凡事给孩子使个绊儿,制造点麻烦和痛苦,让他在忍无可忍、近乎抓狂的时候才去满足他,他就能拥有很好的自控力。这实在是迎合了一些强势而又思维肤浅的家长的胃口啊。

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家长。走在路上孩子渴了、热了想喝口水,都要找理由“延迟满足”,说小孩子不能那么娇气,哪怕眼前就有便利店也不肯买瓶水,非要孩子忍到家再喝;有时候孩子只是有一个小小心愿,比如生日时想要一个新的芭比娃娃、一部酷炫的小汽车,但家长就是不愿意痛快地满足孩子,怕孩子“学坏”、“总是要东西”,等到被孩子哭闹纠缠得没有办法了,又一边生气一边掏钱。

试想一下这样的“延迟满足”给了孩子什么感受?他只能感受到家长的不理解和冷酷,心理总是受阻,有一种什么愿望都不能达成的绝望感,于是就有可能发展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不良性格:一种是对想要的东西急不可耐,经不起稍有等待,就像我女儿有一段时间的“无理取闹”;一种是在表面的服从下面,积累起深深的委屈感,一有机会便会更加急迫甚至不讲规则地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表现得具有攻击性。这也就是翔翔为什么人前规规矩矩,在应该享受的权利面前退缩、冷漠,人后却行为乖张、违反规则的原因。

这样看来,说“延迟满足”是个盛产熊孩子的坑,真的不为过。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4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5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首先满足了生存需要、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对基本的需求,才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自律、利他等优良品格。而“延迟满足”带来的绝望感和委屈感,正是破坏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凶手,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面临的事情大多是成长的本能,“延迟满足”带来的心理伤害会更加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掉进“延迟满足”的坑,是因为不由自主地担心,要是及时满足孩子,会不会让他认为一切得来太容易,慢慢变得无法无天,得寸进尺?

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的童年经历也许有点话语权。

我生长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原生家庭。从小父母就非常爱我,尽力满足我的每个小心愿,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有趣、美好的回忆。我想看魔术表演,父亲马上去排队买票,演出那天下着大雨,还是深一脚浅一脚地抱着我赶到剧院;我想学骑自行车,母亲专门托人去买来一部好看的粉色儿童自行车;我想学画画,父母就给我买来整套的水彩画工具和厚厚一叠铅画纸,让我尽情涂鸦,后来又把我送到少年宫的绘画班去学习;我喜欢洋娃娃,母亲就每年送我两个,任凭我怎么折腾她们的发型、衣服,从不阻拦。最夸张的是,有段时间我迷上滑滑梯,而当时公共场所的儿童乐园又很少,父亲竟然从一位做木工的朋友那里突击学手艺,花了半个月为我打造了一部迷你滑滑梯!这部朴拙但十分耐用的滑滑梯一直陪伴我到小学三年级,平时来家里串门的小伙伴们也都羡慕极了。

父母为我做的这些事,以三十多年前的条件和观念来看显然是属于“高配”的,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财力,当时也曾被周围的人质疑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但事实上,我不但没有被惯坏,反而因为从小得到了深厚的爱的滋养,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感,成长得健康阳光。成年以后,我的自控能力在同龄人里即便算不上最突出的那一群,但肯定属于比较优良,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能协调得不错。我努力工作,也尽情享受生活,但凡事绝对会排好优先级,在有需要的时候,懂得“先苦后甜”。比如周末需要加班,而我又很想逛街,那我一定会先完成工作再去逛;考职称那段时间,我可以连续半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凌晨五点起床、下班直奔家中学习到深夜,等到考完再尽兴地去吃喝玩乐;确定了贷款买房的计划后,本来非常热衷买衣服、护肤品的我,能够大幅压缩自己的消费,咬牙凑足首付,没有要父母资助。

我身边很多事业有成、富于自律精神的朋友,回忆起童年经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以及对他们愿望、需求的充分满足。正是这种爱的能量灌注,奠定了我们生命的底色,使我们内心始终有丰足感,撑起了我们长大后挺立于世的钢筋脊梁。

孩子是惯不坏的,正常的爱给得再多也不是问题。担心及时满足会让孩子变坏,这是教育思想中“人性本恶”的立论基础在作怪。而所有的经典教育理论都是基于“人性本善”,相信人的天性是向善向上的,从爱的本能出发,给予孩子满足感和选择权,不使孩子整天耗费巨大的能量和家长“斗争”。这样,他的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用于自我成长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自然地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拥有掌控自己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6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7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要质疑了,照这么说,即时满足是不是意味着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那显然不是。任何行为都有边界,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如果条件不具备,或者孩子的要求违反规则、有碍安全、妨碍他人,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那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被尹建莉老师称为“人一生的指引和护佑”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凡是能满足孩子的就痛快满足,不带着情绪,不使绊子;反之也是真诚坦然地与孩子沟通,不回避,不欺骗。

如果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自然、简单、流畅,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即时满足孩子,不带着居高临下的强势去给孩子制造匮乏感、绝望感、被控制感,相信他们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并配合的。

事实上,“自律教育”、“挫折教育”从来不需要刻意。在日常生活的无数个情境里,本身就带着各种限制,各种需要等待乃至愿望落空的场景。当我们加班没办法陪伴孩子的时候,当孩子提出的消费需求明显超过家长的承受能力时,当一场重要宴会的宾客还没到齐、而孩子已经饥肠辘辘的时候,当旅游景点排起长队、必须在烈日或寒风中等待的时候……这些都在教会孩子,不是你想要的都能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向孩子呈现自己的态度和原则,呈现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对不能满足的事情,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动用判断力和意志力去克制某些欲望、提高自控能力。除此以外,并不需要人为、刻意地去制造“延迟满足”。

真正意义上的“延迟满足”,其实是由行为的主体自身来实施的、基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作出的对于事物优先级的判断,一种能够为了达成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的舒服和享受的自律精神。这也正是奉行“延迟满足”的家长们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

只是,教育问题上有着太多动机和结果背道而驰的事,想以故意施加的“延迟满足”去训练孩子养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大概率是要失望。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即时满足,才是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吸引力法则也告诉我们,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家长坚定地认为孩子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并且始终给他这样的权利,那么孩子真的会回报给你惊喜。

“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8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具体做法上的建议,我与宝爸宝妈们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这样两点体会:

第一,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体验自控的好处。同样一件事怎么做更合理,优先级怎样排,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同的结果。去年,第一次带女儿长途旅行去青岛,当时6岁的她还不懂得管理自己的作息,晚上回到酒店后玩到十一二点还不想睡,第二天又起不来,为了赶上团队的行程安排,早上折腾她起床成了旅途中最累的一件事。我想,与其累得要命,效果还不好,不如转换思路,让她亲身体验一下到底怎样做更好。于是有一天晚上,我没有催促她睡觉,任由她玩到筋疲力尽。第二天正好是她最盼望的海洋公园行程,但看她睡得那么沉,我没有叫醒她,和导游打了个招呼,让团队先出发,等女儿自然醒后,我们才自行打车前往公园。听到周围的孩子们兴奋地议论精彩的海狮表演,小家伙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她没有看到。有趣的是,问完以后还没等我回答,她拍拍脑袋,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哎呀!是因为我昨天玩得太晚了,早上起不来才错过了!”这一招真的很灵,以后再带她出去旅游,她就知道为了保证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享受美景,必须稍微克制玩的欲望,晚上早点休息。

第二,帮助孩子在克服困难、赢取胜利的过程中,认识到有时等待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很多时候,孩子想要的并不是不能得到,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自我延迟满足”也是一个克服困难、增长才干的过程。最近给女儿买了一套新的乐高,因为零件很多又很细小,拼搭有点难度,她搭了一会儿就放弃了。但是她又很想看到成品的效果,于是就叫我给她搭。我没有答应,虽然我来搭会容易很多,但是那样就失去了女儿自己动手的乐趣了。我对她说:“这个乐高要是妈妈帮你搭好,你就只能摆着看,以后还是不会搭,你愿意妈妈用一个星期时间,带你一起完成吗?”女儿愉快地答应了。接下来的一周里,我每天晚上和她一起摊开图纸研究,等到城堡、公主等成品出炉后,女儿开心得跳了起来,连连说这几天等得值得,她又学会新本事了!

人的任何一种精神品格,只有从机体内部生长出来,源自自己的信念和坚持,才是稳固且长久的。

我相信,做家长的只要真诚地、毫无功利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着眼于激发内心的自觉而不是外力管控下的顺从,去理解、接纳和引导孩子,就能避免陷入“延迟满足”的坑,使孩子发展足够的自控力,能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作出正确选择,动用智慧和意志,去追逐梦想、实现目标,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与““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讲这3个口头禅,家长要警惕
金秀警方返还赃物获群众点赞
换季等于生病?宝宝秋季高发的4
这五类家长带娃,很容易被人贩子
一孕傻三年,你怀孕时都做过哪些
看过““延迟满足”的谎言被推翻,被伤害到的孩子怎么办?”还看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的是截然
带孩子看病,“玻璃心”家长秒变
配中药、打生男孩的针,我妈用各
2018年春运回家千万要看好自
给新生儿断脐带,为什么要等到脐
猜你喜欢
父母教新生宝宝学游泳的步骤及注
照看早产儿时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易窒息的常见原因
父母预防新生宝宝坠床的注意事项
新生宝宝喝水时的注意事项
平躺喂奶不科学
怎样给宝宝剪指甲最安全?
父母给新生宝宝洗澡时须知的注意
父母给孩子喂药时的注意事项有哪
新生儿不宜用的6种药物
新手父母喂养早产宝宝吃药时的注
早产儿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游泳必知的安全事项
宝宝啼哭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亲朋好友探望新生宝宝时的注意事
新生宝宝护理时的注意要点有哪些
父母须警惕新生宝宝囟门的异常状
新手父母喂养早产宝宝吃药时的注
父母为宝宝选购漂亮衣服时的注意
纸尿裤影响宝宝**器
新手父母给新生宝宝穿衣服的注意
新生儿洗澡时须知的4大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新生儿窒息发生?
如何给宝宝营造良好的家居环境
新生儿1个月时具有和成人交往的
什么情况下宝宝腹痛不需要着急看
父母预防新生宝宝坠床的注意事项
新手爸妈养育新生宝宝须知的注意
新手父母照顾宝宝必知的注意事项
宝宝视力异常时的注意事项
父母预防新生宝宝坠床的注意事项
听力更灵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带小宝宝出远门的注意事项
训练新生宝宝游泳的禁忌事项
父母在生活中如何防止婴儿宝宝窒
辅食选购三误区
患有乙肝新妈妈护理宝宝必知
新手父母喂养早产宝宝吃药时的注
如何预防新生儿窒息发生
怎样给宝宝奶瓶和奶嘴消毒?
父母抚触新生宝宝时的注意事项
父母预防新生宝宝坠床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护理必知的安全事项
新手爸妈养育新生宝宝须知的注意
新手爸妈养育新生宝宝须知的注意
患有哪些疾病不能亲吻宝宝
新生儿的哪些异常现象需家长警惕
新手父母护理宝宝需避免的误区有
预防新生宝宝呛奶需注意喂养方式
婴儿宝宝游泳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