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让孩子学会感恩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母亲节让孩子学会感恩

母亲节让孩子学会感恩

2015-04-15

虽然我们对孩子付出的比原来更多,在孩子养育上也更为精心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多数孩子被培养成了“白眼狼”,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给孩子补上“感恩”这一课吧。

1.不对孩子有求必应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可以酌情给予满足;如果不合理就要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原因。不要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这样只会害了他们,只有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

2.不让孩子吃独食

父母疼爱孩子,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孩子,宁可自己不吃,也要都给孩子。这种“吃独食”的习惯会让孩子只知道索取,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3.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地习惯这种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了。

4.给孩子回报的机会

有许多爸爸妈妈都会这样:当孩子想帮助你做事的时候,你们总是说“不用你做,宝贝,快去玩吧”或是“有这时间快去练琴吧,妈妈自己来”。奉劝各位爸妈以后不要再这样说、这样做了,这并不是对孩子好,反而会把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给打击了,因为孩子最大的责任不是读好书、练好琴,而是学会如何做人。孩子只有懂得付出和回报,才会懂得珍惜和体谅。

5.和孩子共同承担

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都是很不容易的,但父母们却常常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这些,只想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其实,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把自己工作上的一些苦恼告诉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爸妈的辛苦,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6.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如果父母在日常行为处事中不懂得感恩和孝顺,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好的影响。爸爸妈妈要做到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如果老人离得较远,要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与“母亲节让孩子学会感恩”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母亲节让孩子学会感恩”还看
生后30分钟吸吮乳头好处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猜你喜欢
父母适当示弱宝宝才会更强大
学习知识≠开发智力
低龄娃娃“上学”热潮何时休
浅谈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给孩子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
王雅明:早教对孩子的帮助大吗?
“厨房教育”,我家行得通吗?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妈妈太勤快孩子“长”不大
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宝宝智力
父母当孩子的面吵架害处多
教育重英语轻母语不可取!
送宝宝上“兴趣班”的3原则
正视宝宝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
买不买玩具先听孩子“说”
耐心训练让孩子学会等待
谈谈家庭教育中奖惩的度
钱文忠:教育不可能无惩戒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
中国式家教的6大硬伤
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很重要
“女要富养、男要穷养”是啥标准
父母打骂孩子实乃不可为之事
早教3要诀教育不是填鸭式灌输
亲子共读的3种方式
幼儿园小朋友需要多少证书?
“家庭主夫”令宝宝更聪明
春节拜年,孩子很烦心!
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难学?
早教5不要:给中国家长的提醒
多元智能品质在儿童早期设定
深度好文:富养女儿不如富养自己
小魔术可以提高孩子注意力
宝宝看动画片的度怎么把握呢?
孩子早学外语的好处多多
法国加拿大:给孩子更多自由
3岁前认人比认字重要
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科学吗?
从孩子身上学习什么叫快乐
不要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教材露骨英性教育从5岁娃抓起
父母应为孩子建立心智功能
最伤孩子自尊的4句鼓励话
放养教育得当孩子更好飞翔
“早笑”的孩子更聪明
笑是宝宝聪明的秘密武器
幼儿“圣人训”切忌死记硬背
警惕!宝宝看电脑弊大于利
防小三女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如何检验孩子是否不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