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你是“直升机父母”吗?
2015-12-09
今天,你也许只是帮孩子准备幼儿园的作业,替他向新伙伴作自我介绍,那么明天也许就轮到你帮孩子投递求职简历,陪他参加面试
对孩子无所不管,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补给,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为孩子解围无处不在,时刻准备着挺身而出的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也许你对这样的“冠名”并不认同,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放手很多,然而“直升机父母”在家里、游戏场所随处可见——
场景1:“妈妈来啦”
——过度保护
3岁的晨晨在小区绿地跟小伙伴玩得正欢,他们准备向通往滑梯的铁架子进攻,比晨晨大一岁的伙伴,身手比较矫健。晨晨模仿着小哥哥的样子往上爬,可是爬到一半不敢再往上爬了,他又想往下爬,可是脚不知道往哪放。就在这进退两难时,妈妈出现了,一把把晨晨抱了下来:“妈妈来啦,你比哥哥小,这个你还不能爬。”一听到妈妈这么说,晨晨哇哇大哭起来
分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当他不小心摔倒了,会抬头看看大人的反应,如果大人反应比较平静,他会自己爬起来;如果大人大力渲染,过度紧张,孩子就越感觉痛,哭得越发厉害。孩子的哭,好像是哭给大人看的。“过度保护”传递给孩子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严重、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想法渐渐刻进了他的脑袋里,以后每当面对稍微高一点的铁架子便不敢动弹,只是因为怕摔跤。而更糟糕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处在妈妈的保护下,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
教育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剥夺孩子自己判断的机会。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把晨晨抱下来这个行为没有错,错在抱的时机。妈妈应该等一等,给晨晨留下自己判断的时间,小脚往哪踩比较合适,如果他发现自己真的下不来,他会回头望向妈妈或者呼唤妈妈。这时妈妈再出现就对了,同时鼓励、肯定晨晨这一次的探索,约定下一次再来试试,看看能爬多高。这样,晨晨才会在攀爬活动中“吃一堑长一智”。
场景二:“没有带展示作业,都是你不好”
——包办
小然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孩子的事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每天晚上都会把小然的小书包收拾好,看看彩笔带了没,再确认一下幼儿园布置的作业放进去没。而5岁小然,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有一天,小然从幼儿园回来,撅着小嘴,跟妈妈大发脾气:“展示作业没有带,被老师批评了,都是你不好”她还赌气不吃饭。妈妈也觉得很内疚,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再比如,6岁的大辉,本来要和同学们一起代表幼儿园参加合唱比赛,可是临到参加比赛的前一天,大辉退缩了,哭着要妈妈打电话给老师。妈妈看着大辉嗓子都快哭哑了,只好出面帮大辉解围,“好的好的,咱们不去了,妈妈给老师打电话”,结果后来去幼儿园,大辉才知道同学们得奖了,回来又气鼓鼓的,怪妈妈没有带他去。
分析:两个孩子和妈妈出现的是同一个问题,本应由孩子负的责任反倒落在妈妈身上。坦率地说,收拾书包这样简单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更何况小然已经5岁了。不仅要教会小然自己收拾书包,更要让小然明白这是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没有带作业是小然的错,可连妈妈也觉得是自己的错,这才是出了大问题。
再说到大辉,“打电话给老师说自己不去”,是大辉自己的事,结果妈妈替代大辉去面对,去承担责任。妈妈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长。我们不赞成家长逼孩子参加活动,去拿奖、争名次,但不代表可以无原则地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也容易向孩子妥协,纵容孩子,这是“直升机父母”的典型特征。
教育提示: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什么都想不到,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少些包办,放手交给孩子,把责任还给孩子。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父母只需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尝试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做好。
同时你不仅要教会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盛饭、洗碗,还要让孩子自己向别人说对不起、谢谢。给孩子机会去体验“我做的决定,我就要负责”,获得动手能力,建立自信心,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失落
场景三:“以后咱们不跟他玩了”
——干涉
4岁的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着爸爸新买的遥控车到楼下玩,东东非常喜欢,“开”了一圈车后还想玩。明明不肯,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东东就是不撒手,两人扭在了一起。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冲着东东说:“遥控车是明明的,已经给你玩了一次了,你别抢了,你真不懂礼貌。明明听我的,以后咱们不跟他玩了”说完,妈妈就把明明拽走了。
分析:小伙伴在一起玩,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往往过去了也就忘记了。明明妈妈用成年人的思维不恰当地干涉了孩子们的争执,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而且所下的判断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
教育提示: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涉,甚至代替孩子作决定。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寻找和解的办法,比如:“东东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或许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要切记只是给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自己选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
结语
“直升机父母”的要害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弱化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真的爱孩子,就别做“直升机父母”。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承担责任、体验成功、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在孩子的人生舞台上,他们才是主角。收起你不停转动的螺旋桨,不仅是自身的解脱,更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
上一篇:不了解孩子会伤害孩子
下一篇:徐国静:妈妈这样做宝宝就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