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爸,妈,我最怕的是你们对我太好
2017-11-13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些话:
父母这么优秀,为什么教不出好孩子?
父母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不领情?
或许有人会回答,那是因为父母的好基因没有遗传到孩子身上,或是,父母在教育的时候,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的答案大致也就是以上这几点,然而,现在我知道原因比这些要深远得多。
好父母的爱,不应是羁绊
昨天去吃早饭,正好与一对母子坐一桌。母亲看上去能干且精力旺盛,但孩子瘦小的身体被埋在了四五层厚的衣服里,四肢佝偻着,神情很倦怠。
我依据他的神态和身材判断他是幼儿园小朋友,结果他母亲说孩子已经上二年级了,母亲一边说,一边将一块饼塞进了孩子嘴里,接着是将牛奶瓶打开,递到孩子的嘴边。
孩子无声地接受着母亲的一切,只是咀嚼得非常缓慢,像是在反抗着什么,但在母亲的示意下,又不得不咽下,再张嘴迎接第二块饼。
他们并不赶时间,而这位母亲十分享受喂养孩子的感觉。但从孩子木讷的表情来看,吃饭已然是为了果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所以无论吃进去的是什么,都显得味如嚼蜡。
你说这位母亲好吗?她看上去那么的温柔从容。那极尽呵护的样子,如果用在照顾一个婴儿上,绝对是100分的好妈妈。
然而,她面前的已经是个八岁的孩子,她这样的细致入微就成了一种阻碍。
阻碍孩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人,阻碍孩子发展他的社会性人格,甚至阻碍了他对自己的信任——我连吃饭都要依靠别人完成,我将来有什么是可以依靠自己呢?
有句话叫做“母爱是羁绊”,指的就是母亲无视孩子发展的需要,只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养育和照顾。
她满以为孩子会享受这一切特殊服务,殊不知追求自由是人性本能,而她这样的无微不至其实就是在剥夺自由,妨碍孩子发展出和他们年龄相符的能力和个性。
这让我想起从事家庭治疗的心理专家李维榕的一个案例,有个孩子有自闭倾向,被父母带到她的治疗室里。
一进诊室,父母就轮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孩子的问题,她们家庭的情况等等。
父母语速之快,表达欲之强烈,让李维榕一下子找到了孩子的问题症结。
原来是父母代替孩子说了所有的话,所谓“用进废退”,当我们的表达没有出口了,那么我们就会从不用说话,到不爱说话,最后发展为不会说话了。
昨天那位小孩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行为或语言障碍,单从他木讷的神情,可以看出母亲的过度照顾,已经让他丧失了快乐和活力。
好父母不应该披上“牺牲”的外衣
“牺牲”一词,起源于战争时代,用来形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发展到和平社会,这个词却大量出现在了家庭中,用来代表亲子之间,夫妻间所做出的过度付出和退让。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却什么都看不见。
这既是抱怨,也是呐喊。说者歇斯底里,听者痛苦无奈。
我在一档心理访谈节目里,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三口之家,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几乎牺牲了一切,包括金钱和幸福。
起先是卖掉郊区大房子迁入小的学区房。而后听说北京的教育比所在城市好,对考入北京重点大学有便利。
于是,母亲辞职,带上家里所有积蓄和女儿进了京。从此夫妻两地分居,父亲为了弥补妻子离职后的经济损失,拼命工作,外加频繁的应酬。
一年以后,女儿发现了父亲有外遇的秘密,不敢和母亲说,但因此不停地自责,认为自己是那个罪魁祸首,让母亲从丢掉工作到丢掉幸福。
后来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走向了抑郁。父母悔悟,但已为时晚矣。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现在无论什么阶级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教育拼尽全力。呕心沥血者不计其数,为了陪读,两地分居者也随处可见。
你不能否认他们是负责任又有远见的人,但他们又真的算不得好父母。
因为他们将亲子关系凌驾在了夫妻关系之上,无视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会留下后患。
直到有一天,当他们感到疲惫无助的时候,当孩子的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时候,他们心里的伤心和失望就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从家庭关注的焦点,沦为害父母蒙受不幸的罪人,也因此,背负上更多的心理压力。
好父母的谬误:给孩子提供自己童年缺乏的一切
除了替孩子包办一切,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外,还有一类父母的“坏”,时常被我们忽略:在物质上面过度给予。
这样的父母表面看来没有问题,无非就是在条件允许之下,喜欢买孩子有关的东西,让孩子欢喜。然而,这个度很重要。
我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就说,她的上司是个四十岁的成功男士,他在单位里风度翩翩,雷厉风行,但私底下有个特别童趣的爱好,就是买各种各样的玩具。
因为工作有密切合作,朋友和这个上司接触较多,有一次一起出差,这位上司在机场看到变形金刚就买了好几个。
朋友好奇的问:老板,你家女儿喜欢变形金刚吗?
上司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小时候我家里穷,除了几本小人书,从没有人给过我任何玩具,我不想让女儿重复我的苦日子,所以我一见到好玩具就会给她买。
学过心理学的朋友对这位上司开始同情起来,这位上司在坚强光鲜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一颗匮乏的脆弱的心。
他这哪是在满足孩子,明明就是安抚过去那个未曾得到满足的自己。
而他的女儿呢?会喜欢爸爸这样的“示爱”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位男士曾吐槽过女儿不懂得珍惜,又有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毛病。
究其原因,其实与他自己过度物质给予,又缺乏真正的心灵陪伴有关。
西方有句话叫做: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妈妈。
一个懂得和孩子互动,能够读懂孩子内在需求的父母,无论他给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都会很满足,很幸福。
没有好的父母,但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作家莫言说过,没有天生的好父母,那些将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无一不经历过战战兢兢的日子,无一没有历尽艰辛的过程。
在我的理解里,所谓的历尽艰辛,指的不仅是父母如何付出,而是在养育过程中,父母有觉察力和反省之心,通过改变和修缮自己,来匹配孩子的发展之路。
比如那个十几度的天气给孩子裹上棉衣,还给孩子喂饭的母亲。
她是按照本能在养育,她既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顾及过孩子的发展需求。
如果她在给孩子穿棉衣前征求一下意见,用喂饭的精力和孩子交流生活的趣闻,孩子的食欲和精神都会好很多。
那个为了孩子的学习放弃工作和生活的母亲,在做出一切付出之前,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承受得了来自父母双倍的牺牲。
如果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每天能在和谐的爱里长大,那么即使不入北京名校,她的人生也不会遁入抑郁,痛悔自责。
而那个外企的高管呢?
据说他后来听从朋友的建议,去找治疗师做了处理,通过催眠发现了创伤的根源:七岁的他和父亲提及想要一个同桌那样的汽车玩具,没想到父亲二话不说给了他一巴掌,告诉他:想要可以,以后自己挣钱买。
这句话成了他心理的烙印,在他工作以后,买玩具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爱好。
通过这次治疗,这位男士终于明白自己对玩具执着的根源,而后他和自己达成和解,并学会和女儿通过故事互动,打球运动来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快乐前所未有,而孩子过往的“贪心和不懂珍惜”等问题也日渐消失不见。
这很好地佐证了,最好的养育,其实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同时滋养了自己的心。
我一个朋友最近欣喜地感叹,她的老公过去是个热衷聚会和夜归的大男孩,但最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缘起是他们刚满2岁的儿子的一句问话,那天她老公依旧和客户喝了酒回家,例行公事去房间看孩子,正巧孩子没有入睡,闻着酒气就问:爸爸,你是坏人吗?
孩子目光凛冽,爸爸像被冰水浇醒,打了个冷战。
“我是坏人吗?”这句话在他心里回荡,他说那一夜他失眠了,后来他逐渐减少饮酒和应酬,说就为了给孩子留个好印象。
阿德勒说,孩子本不是孩子,因为他们天然具备与大人同等的智慧,不用开发,就能洞察大人一切。
朋友的老公在孩子的提醒之下改变了自己,这种改变亦是一种回归和成长,他从一个任性的男孩成为了检点的爸爸,这是表露孩子智慧的最好例证。
最近有则新闻说一个母亲在陪孩子考研时,孩子没有考上,她却考上了。
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因为一两的影响,好过一吨的说教。
这位母亲身体力行的向孩子证明了,学习是伴随终身的过程,而非一时的成败,那么她的孩子受此影响,就能有更多的信心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心理学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发展是终身的,用在家庭教育上最合适。
当父母将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孩子就一定能受此影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以求发展成为与父母同样健康积极的人生来。
所以,每当我想和孩子说“你努力”吧,我就先对自己说“我努力吧”。
因为我知道,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希望受到约束和强迫,我们在要求孩子成长之前,还是先自己成长起来吧。
上一篇:教育孩子孝顺,不如教孩子爱自己
下一篇:孩子错字抄十遍,教娃认字别踩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