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教案 >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

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

2016-07-13

目标:

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

准备:

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整理箱中。

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

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

玩法说明:

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

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整理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整理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

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提供的工具、材料。

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

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

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

2016.04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与“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蚂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开到哪儿去》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认识颜色》
小班科学优质教案详案《自然角里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看到的小草》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颜色躲猫猫》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给小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剥橘子》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空气在
看过“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还看
中班科学教案《图形变变变》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水宝宝搬家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雨伞家族》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好玩的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车迷》
猜你喜欢
小班游戏教案《打气球》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都
小班音乐教案《小鱼和大鲨鱼》
中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四等分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篮蔬
中班健康教案《防暑降温我知道》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乘
中班运动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挑
中班语言活动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折纸船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红
小班音乐教案《青蛙合唱》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海底音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我有小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勇敢的
中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的
中班健康教案《玩具柜》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爱
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弹珠走
小班主题教案《好宝宝学本领》
小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拍皮球
中班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保护自
小班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知道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蛋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春天的
小班语言诗歌教案及教学反思《梦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两个好
大班体健游戏教案《勇敢的孩子》
小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玩手指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大和小
中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猪妈妈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我和蔬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怎样落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5以内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五只猴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夏天真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抛
小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我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认
小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
中班音乐教案《拉勾勾》
大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炒豆子
中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猫招
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
中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贺年卡
小班安全教案及教学反思《红绿灯
小班语言儿歌教案及教学反思《片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