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

2016-09-28

为了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填鸭式地给孩子进行语数英的小学知识点灌输,这其实是一种适得其反的错误教育方式。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1

一方面,一年级的知识尽管非常简单,但是家长未必能正确的教给孩子,或者不能采取合理的方法,事倍而功半。如果家长采取了不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往往容易损害孩子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里学会了应该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以后,课堂上听讲的质量就大大下降,不容易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影响的是以后的学习质量。

因此,我们建议您不要在意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关注孩子入学后能成为其学习基础的东西,诸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以下几方面您可以尝试着做。

1.让孩子说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名称和内容,能够看图说话和复述所经历的事情。您还可以通过命名游戏、谈话、讲述、唱歌、猜谜、词语接龙等活动引导孩子运用口语大胆、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每天晚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给孩子一些可以自己读的书(您可以从一页一幅的、语句简单的故事书开始),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并仔细地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故事有关的问题。您就会知道孩子到底对故事理解了多少,从而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

3.与孩子一起创设学习文字的环境。您可以和孩子一起为玩具、家里的物品贴上文字标签,在孩子的房间中有随手可取的带字书籍和书写工具,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认读周围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汉字。注意,不是为了追求认字的数量多少,而是培养对汉字的兴趣与敏感。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2

4.从周围生活中引导孩子对数数、形状、数量关系等的感知和学习。您可以利用超市的排队长龙、屋顶的模样、餐前餐具摆放等事情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兴趣和探究的冲动。

对于小学阶段语数英知识点的灌输,其实家长们并不需要使用一些刻板的方式,通过游戏的办法反而对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与“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还看
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不知道怎么选择幼儿园?来看看幼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
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宝宝发育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
猜你喜欢
如何和宝宝交心?
培养宝宝独处的9个方法
宝宝“反抗期”家长重引导
1岁孩子也能听懂妈妈的话
帮2岁宝宝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生活中哪些东西会让BB恐惧
宝宝无聊的五种表现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该吃手时就吃手
女孩学得更快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1-2岁宝宝的语言发育特点
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
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吓唬”
宝宝独自玩耍好处多
孩子玩“小鸡鸡”不是小事
儿化语不利于宝宝语言发展
左撇子宝宝易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常“嗯啊”孩子学话快
天热时分爬爬乐
宝宝为什么会怕“生”
宝宝为啥常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独处,宝宝自我发展的好时机
如何帮助发音不准的宝宝
学习“雷锋”好榜样
宝宝说话迟?家长不用怕!
过度的焦虑对宝宝影响深远
宝宝的行为发展过程很神奇
0-3岁宝宝稳定情绪有高招
14个月宝宝的情绪发展笔记
近两成儿童有心理行为问题
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
这不是1岁宝宝的“坏习惯”
正确看待两岁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的重复罗嗦预示着什么?(图
儿化语VS规范语
慢慢靠近分享私密时刻
16-18个月的宝宝爱观察
六招让宝宝不再“害羞”
说话晚的孩子智力有问题?
“引诱”胆小宝宝动起来
十二星座宝宝的性格抢先看
幼儿的语言学习从一岁开始
宝宝哭时要不要去抱
帮孩子合理宣泄情绪三方法
男宝爱摸妈妈的咪咪怎办?
儿童不会玩耍可能是自闭症
重新培养孩子的“认同感”
先认识危险,才能远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