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笑容教育”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孩子需要“笑容教育”

孩子需要“笑容教育”

2015-12-18

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父母不应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婴儿,也需要一定的独处空间。

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2004年8月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

她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报告成为本届大会首批学术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众多听众甚至挤满了报告厅的过道。

卡姆拉斯的结论来自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徐凡说,当今中国的城市家庭大多为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然而,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关注、帮助和爱护周围的伙伴。

他们对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徐凡认为: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父母不应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婴儿,也需要一定的独处空间。徐凡说。

在中国,与生活上的大包大揽相伴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值和高标准要求。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欣指出:中国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亨青格教授呼吁:中国父母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

国际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而应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孟昭兰教授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阅读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与“孩子需要“笑容教育””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孩子需要“笑容教育””还看
婴儿真的无忧无虑吗
笑是宝宝智慧感情发展的标志
性早熟造成孩子哪些伤害?
学习德国的“善良教育”
孩子智力的八次飞跃有哪些?
猜你喜欢
如何和宝宝交心?
重视婴幼儿的早期语言训练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幼儿的语言学习从一岁开始
1岁孩子也能听懂妈妈的话
先认识危险,才能远离危险
帮2岁宝宝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天热时分爬爬乐
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吓唬”
1-2岁宝宝的语言发育特点
宝宝的行为发展过程很神奇
儿童不会玩耍可能是自闭症
孩子玩“小鸡鸡”不是小事
宝宝说话迟?家长不用怕!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宝宝为什么会怕“生”
近两成儿童有心理行为问题
过度的焦虑对宝宝影响深远
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
重新培养孩子的“认同感”
培养宝宝独处的9个方法
14个月宝宝的情绪发展笔记
学习“雷锋”好榜样
这不是1岁宝宝的“坏习惯”
独处,宝宝自我发展的好时机
该吃手时就吃手
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
儿化语不利于宝宝语言发展
宝宝不开口缺乏学说话的环境
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宝宝哭时要不要去抱
女孩学得更快
宝宝独自玩耍好处多
0-3岁宝宝稳定情绪有高招
16-18个月的宝宝爱观察
十二星座宝宝的性格抢先看
男宝爱摸妈妈的咪咪怎办?
说话晚的孩子智力有问题?
左撇子宝宝易出现心理问题
慢慢靠近分享私密时刻
宝宝为啥常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宝宝无聊的五种表现
宝宝“反抗期”家长重引导
儿化语VS规范语
父母常“嗯啊”孩子学话快
孩子的重复罗嗦预示着什么?(图
生活中哪些东西会让BB恐惧
如何帮助发音不准的宝宝
“引诱”胆小宝宝动起来
孩子长大了也变得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