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残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

残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

2015-12-16

一俊遮百丑,好孩子身上的光环往往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好孩子与问题孩子发生联系时,许多父母发现需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孩子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人们常会较多地关注表现出问题的孩子,如多动症、自闭症,等等,而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甚至各方面成绩突出的好孩子,却始终被教育界所忽略。

然而,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不少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过度压抑,信心缺乏,心境愁闷,易焦虑,自视甚高,不善交往,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等。湖北省教科院重点课题之一、已持续研究4年的武汉六中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显示,人们公认的好孩子中,近三成存在心理问题,超过12%的学生存在由嫉妒发展成的敌对情绪,超过10%的人存在强迫症症状。

小大人真的快乐吗

小珍今年14岁,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两年前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经受不住妻子去世的打击,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每日下了班就以酗酒度日,更谈不上对女儿的照顾。而小珍这时竟突然像家里的女主人一样,开始照顾起父亲的生活。她说,妈妈不在了,我一定要照顾好父亲。而父亲也因此获得了生活的唯一慰藉,庆幸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好女儿。邻里对小珍也是赞美有加,在人们心目中,小珍是个十分懂事的好孩子。

8岁的彬彬是个看起来很老实的孩子,脸上很少有孩子的童真和自在,略微紧缩的眉头和紧握在一起的双手显示出他内心的压抑。彬彬的父母在一年前离婚了,法院把彬彬判给了母亲。彬彬母亲有很好的经济收入,彬彬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负担,但是,离婚后的母亲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对彬彬的父亲充满了记恨,常常拉着彬彬一同哭泣,或者是向彬彬诉说父亲的种种不是。她也十分庆幸自己有个贴心的孩子,因为彬彬似乎能够承担倾听和安慰母亲的任务,母亲哭泣,他都守在身边陪着母亲流泪。彬彬妈妈认为:没想到母子二人关系如此亲密,孩子真是懂得心疼妈妈!而彬彬则说,看到母亲这么难过,自己不忍再让她担心,很多学校的事情就都不再烦她,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是她的妈妈。

像小珍和彬彬一样特别懂事的孩子常常被人们赞扬,父母也常会很庆幸孩子竟然有如此好的能力,可以照顾好家庭,也因而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这些表面看起来很能干,被当作大人对待的孩子,真的不需要我们的担忧吗?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小大人在人格、认知和情绪等方面均存在着潜在的问题,他们作为一类特殊的问题儿童,在心理学界被定义为父母化的孩子。

被迫父母化

所谓父母化的孩子,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角色缺失,比如离婚、疾病、死亡等原因,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角色功能,而孩子则因此而被迫扮演原本父母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同时,家庭中产生了角色错位的现象,即孩子承担了家长的角色与责任,亲子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和倒置。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珍要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和情绪,彬彬则反过来成为母亲的安抚者和保护者。在这些家庭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都被忽视了,那就是他们还是孩子。作为孩子,他们不仅无法得到该有的保护、照顾,反而扮演起了照顾父母的角色,正如彬彬所讲好像不知道谁是谁的妈妈了,角色发生了错位。

现代教育较多地关注表现出问题的孩子,如多动症、自闭症等等,而对于父母化的孩子,尽管心理学界对此早有论述,却一直被教育界所忽略。这是由于孩子往往表现良好、显得不需要担忧以外,另一个原因是这种状况在过去并不普遍,或情况并不严重。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父母化的孩子主要集中在长子或长女的身上,原因主要是家庭物质生活的困难。而今天的社会情况则不同,较大的生活压力、较高的离婚率,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情况,都使问题变得复杂。离异的父母往往难以承担各自的压力,而孩子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

孩子不再是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学会理解父母、照顾父母是值得提倡的,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独立性、社会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好处。然而,一旦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孩子要充当父母的角色,那就成问题了。

首先,未成年的孩子需要完成许多成长的任务,这些认知、情感、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素质,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得滋养才能够形成。通常,在父母称职的时候,孩子就会拥有一种具有安全感的依附关系,这使他们敢于进行各种探索,从而获得成长所必需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而父母化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壮成人。同时他们所担负的重责也使他们不能犯错,因而自由地探索受到了约束。他们必须有所顾虑,必须做到完美。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化的孩子无法获得那些成长所必需的经验。

孩子的另一个成长任务是社会化。在这一阶段,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付出和给予,这对他们发展成为成功的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而父母化的孩子过早地扮演父母化的角色,不懂得如何索取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大多喜欢发号施令,因此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往往不受欢迎。这些孩子被同龄人孤立,因而不能获得平等条件下建立人际关系的经验。这些人际关系上的困难会伴随父母化的孩子走进他们未来的生活,包括婚姻。他们总是倾向于表现强壮,喜欢先牺牲自己。而另一方面却难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并怨恨别人总是让自己做出牺牲,于是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孩子通常难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社会化的个体,有伴随一生的孤独感。他们长大后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包括孤独、抑郁、空虚、潜在的怨恨感,并且更容易出现酗酒、药物滥用等行为,在未来的家庭中也容易将自己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关系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或是把自己年少时期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从而容易使自己的孩子也父母化。

随着单亲家庭及假单亲家庭的增多,父母化的孩子的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心理教育不仅要关注不良的儿童,对于过于良好的孩子,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成年人可能由于生活的打击而发生无力、怨恨等情绪,此时不要忽视孩子的需要或拒绝承认作为父母的职责,也不要在孩子身上寻找生活的补偿,更不要向孩子宣泄对配偶的不满。而一旦发现父母化的孩子,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对其父母进行心理干预,同时社会也应该承担职责,及时为孩子提供强壮成人的角色,以便孩子度过关键的发展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歌唱活动《种子宝宝快结瓜》优质课-南京:张倩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与“残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残缺家庭警惕孩子“父母化””还看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除了分数我们应让孩子拥有什么?
家教五大误区干扰孩子成才
小测试教你发现宝宝8大潜能
猜你喜欢
关爱宝宝牙齿健康从正确刷牙开始
影响孩子智商六大禁忌
儿童是否可以多喝鲜榨的果汁
提高宝宝智力的42个生活细节
婴幼儿便秘可以喝蜂蜜吗
宝宝爱捡脏东西吃怎么办
春季如何预防宝宝不生病
春季如何让孩子的嘴唇水嫩嫩
孕期是否可以喝蜂蜜
孩子的咳嗽喝蜂蜜比吃药有效
如何指导孩子学跳棋
宝宝打嗝怎么办
如何开发孩子的情商
护理新生宝宝的8大错误方法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戒掉“网瘾
夏季消暑儿童应该少喝酸梅汤
孩子学钢琴的最佳年龄
宝宝画画的好处
爸妈需要警惕孩子的五种性格偏向
适合1到3岁宝宝的图书
不要逼幼儿学英语
6招儿让您的孕期补而不胖
职场妈妈育儿5大误区
新生宝宝出门要注意事项
让宝宝顺利进幼儿园的方法
如何开发孩子的右脑
哪些玩具对宝宝有好处
适合四岁宝宝读的书
准妈妈孕期如何科学补钙
听音乐可以增加记忆力
怎么样帮助宝宝在音乐中学习
如何缓解孩子叛逆心理
如何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
宝宝爱打人的原因
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
儿童自信不足的表现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爱欺负弱小怎么办
孩子咳嗽未必感冒不是感冒同样症
宝宝认生该怎么办
提升宝宝数学能力的方法
孩子阅读的技巧
如何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哪种孩子的性格容易成功
孩子为什么顶嘴
宝宝不爱喝水怎么办
宝宝舌苔上的大秘密
如何使孩子在九大敏感期顺利成长
抚摸可以加快宝宝的智力发育
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