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因性疾病 妈妈知多少?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宝宝心因性疾病 妈妈知多少?

宝宝心因性疾病 妈妈知多少?

2015-03-23

宝宝经常生病,妈妈很担心。但是你们知道吗,有时候宝宝生病并不是照顾不周,而是心理上出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宝宝已上幼儿园就会又哭又闹,发烧、拉肚子,去医院检查,任何指标却都很正常,不去幼儿园,烧就退了。这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避免宝宝患上心因性疾病,在日常教育护理方面就要多注意了。宝妈们你们都了解宝宝常见的心因性疾病吗?

宝宝个子矮小,有可能是妈妈产后抑郁的原因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因为总有些爸妈想给个子矮小的宝宝补这补那,认为孩子个子矮小是遗传和营养造成的。其实,宝宝个子矮小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

临床医学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矮小: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个百分位或两个标准差(即比平均身高低5-10厘米以上)。

矮小的病因多种多样,内分泌疾病、家族性矮小、体制性生长和发育延迟、染色体异常等等。有研究表明,若妈妈有产后抑郁,那么孩子的个子就会比较矮小。

有一个妈妈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长个儿?——她和老公身高都很高,但是每次体检,孩子的身高却总是比同龄人的平均身高水平矮5厘米以上。在详细问了情况之后,得知她在生完孩子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所以经常发脾气,她觉得孩子是让他抑郁的根源,有时孩子哭泣的时候,她甚至有把孩子扔下楼的想法。

我跟她说,孩子矮小的根源其实在妈妈自身的情绪。因为产后抑郁会影响她的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她的乳汁质量。乳汁的质量一旦有所变化,里面的成分随之发生变化,孩子的身体发育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TIPS:

1.妈妈的情绪直接关系宝宝的身心发育,所以妈妈必须调节好心情。不管是婆媳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出现问题,都要积极应对,多想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尽量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男人在成为爸爸之前最好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为妻子排除产后抑郁的隐患。

宝宝夜惊,可能源于焦虑、惊吓

夜惊也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心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孩子在入睡后约15~30分钟突然惊醒,继而双目直视,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不过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可能表现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历时数分钟至20分钟,然后再次入睡。多发生于3~8岁的儿童。

夜惊和恶梦惊醒有所不同,夜惊的孩子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或者有零星回忆,而恶梦惊醒的孩子很快就清醒,并多能回忆梦的内容。

另外,患有夜惊的孩子在发作时还可能伴有梦游症,例如走来走去,做一些简单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夜惊还可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

儿童夜惊的病因主要为心理因素,多因焦虑和受惊所致。

TIPS:

1.儿童期孩子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然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不要给孩子看恐怖惊悚的影片,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

3.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要及时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4.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夜间尿床可能是对孩子太严格

夜间遗尿症在儿童期较为常见。一般5岁以后仍出现频繁尿床者,称夜间遗尿症,简称夜尿症。分为气质型和功能性两大类。

除了体质亏虚等身体因素之外,功能性遗尿和心理因素及教育有很大关系。

这个案例故事你们可能听到过:

一个女子,因为夜尿症的关系,一直到40岁还没有结婚。而导致这个夜尿症的原因只是因为5岁时尿床了。五岁时候的小小的她尿床后,父母大为生气,并且进行了强烈的指责。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内心充满担忧和紧张。这种紧张引起了她的第二次尿床。第三次尿床。而父母的批评指责随之加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从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她越是难以克服。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告诉我们,打骂是一种多么顽劣的教养方式,尤其对于天生敏感的孩子,这种方式几乎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TIPS:

1.如果孩子遇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障碍,如家庭成员死亡,变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的照顾所造成的焦虑状态,以及黑夜恐惧受惊、报复心理、母子关系不和精神过度紧张都可以促进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孩子发生夜尿症,而且如果父母引导不当,有些孩子在发生夜尿症后便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成人后仍无法改变。

2.对待孩子应该宽容。如果孩子不小心夜里尿床了,爸爸妈妈可以淡然处之,温和提醒就好,大可不必厉声指责。因为孩子3岁以后,就已经建立起自尊感。对于尿床,他可能自己都已经很羞愧了,爸爸妈妈如果再用负面性语言进行指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尤其是自尊性强的孩子。

很多宝宝的荨麻疹皮肤病等其实是躯体化反应

荨麻疹皮肤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心因性疾病,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病。通俗的解释,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状可能持续数日至数月。荨麻疹病因比较复杂,但很多慢性荨麻疹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而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而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周期性消失。

孩子因为跟妈妈分开得了荨麻疹,其实这种现象在小小孩中,尤其在一岁以前比较普遍。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认识到客体永恒性,亲近的人一旦消失,他就会害怕不会回来了。中医讲,恐伤肾。如此,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自然而然会下降。

而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焦虑说不出来,于是最终引起一些躯体化的反应,比如湿疹、荨麻疹等。

TIPS:

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在承诺孩子的时间范围内回到孩子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情绪。

2.在孩子3岁以前,不要频繁变化抚养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基本思维是一维的,他们需要的是唯一的抚养人,而不是多样化;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改变。因此,如果这个时候给孩子频繁更换抚养人,孩子往往会因为心里的焦虑过度而导致体质不好。

3.有时候孩子身体生病,不过是情绪生病的投射。爸爸妈妈也注意观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大班歌唱活动《我是猫》优质课-浙江:沈颖洁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与“宝宝心因性疾病 妈妈知多少?”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宝宝心因性疾病 妈妈知多少?”还看
宝宝智力低下的七大方法
培养宝宝艺术气息的6个好方法
5款小游戏帮助宝宝轻松识字
孩子为何学啥都三分钟热度
揭秘孩子不愿你提起的四件事
猜你喜欢
什么是爱?美国妈妈不解中国式“
隔代教育:外婆抚养出来的美国总
孩子:你的人生有三件事千万不能
父母十种态度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我从哪里来”——各国性教育读
德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错误的“鼓励”使孩子更自卑
时间都去哪了?不做“失陪族”父
乐活·视野:全港10大最贵直资
教养·学习:十招让子女开心快乐
这样早教,不会错!
那些世界名门家族的教子智慧
5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看完后惊
且行且谨慎:海外生子可享受的福
乐活·视野:华德福,幼儿教育四
带孩子安全乘坐飞机与自救逃生攻
探索·解读:活的出色,生命何妨
遇上恐怖分子,爸妈容易疏忽的问
最强大脑:林丹不是一个好榜样
超级妈妈新标准:十八得了
探索·解读:让孩子用新鲜的眼光
最新发现:3岁孩子都会“以貌取
一位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最强大脑”:失去快乐的成功值
小心!这些花草有毒,孩子千万别
早教机的315维权
美国“带孩子上班日”,了解职场
很赞!美国爸爸的十条家训
你还在用pad早教吗?
德国父母也有“成绩单”
一次逃生教育可能让你的孩子免于
正强化教育让孩子更受欢迎
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4句话
言而有信:3.15热议儿童诚信
妈妈须知的几个“什么时候”
早教,从“模仿”开始
德国:宝宝学外语,最好2岁开始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何会因子女
海外育儿: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
乐活·视野:五岁孩子携勇气,登
注意!音响有可能会伤害到宝宝
过年了,该怎样给孩子送礼物?
爸爸育儿有妙招,6招hold住
教养·学习:从根本处教孩子
教养·学习:请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乐活·视野:荷兰零下4度幼儿园
教养·学习:父母勿失信心
4岁抓住时间的尾巴
揭秘世界各国的儿童节
哈佛访学一年,让我懂得如何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