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虚夸让BB陷入困惑之中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虚夸让BB陷入困惑之中

父母虚夸让BB陷入困惑之中

2015-12-07

父母的虚夸让宝宝陷入困惑之中

家长的态度、评语就像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形成“我是谁”这样的心理概念。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孩子的成长应当是在不断的自我矫正过程中度过的,如果缺少真实的评价,就会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认识的盲区。

父母的虚夸让她陷入困惑之中

文: 闻心

13岁的楚蓉快要小学毕业了,她近来总在闹脾气。她拒绝爸爸妈妈翻阅她的书本,拒绝将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每当爸爸妈妈有一丝询问的意思,她就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我们知道升学考试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常常会安慰她,鼓励她。但是越鼓励,她好像越是听不进去。”楚蓉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的情况,她不明白,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排斥父母的关心。

临床诊断:没有根基的称赞往往比批评更具有杀伤力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从小楚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最好的评语,无论她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夸奖她做得好。小时候,楚蓉喜欢在纸上涂鸦,每次随手画出的作品,都会被爸爸妈妈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展出来供一家人欣赏。虽然在绘画班的时候,老师很少表扬楚蓉,但是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弥补课堂上缺失的那份鼓励。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楚蓉都是最棒的。因此在楚蓉自己的心目中,她也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上学以后,骄傲的她经常会听到同学说自己:“她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实她什么都不行。”难道,真的是自己根本就不出色。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别听同学瞎说,我家楚蓉就是最棒的。”而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楚蓉发挥的不好,名次比较靠后。在咨询室里,楚蓉哭着说:“我根本就不是最好的,我再也不相信爸爸妈妈了。”

过度的鼓励,容易导致孩子自我膨胀

家长的态度、评语就像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形成“我是谁”这样的心理概念。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

楚蓉的自我概念建立在爸爸妈妈不断的鼓励之中,因为总是受到夸奖,所以楚蓉始终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最棒的孩子。父母的这种鼓励就像是在孩子的面前立起了一面凸透镜,而楚蓉则像是一只站在凸透镜前的小猫,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老虎。以往,当遇到失败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她归因于外在条件,所以楚蓉的自我界定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她都会认定凸透镜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她从来不知道,自我的真相是什么。而一旦她发现真实的自我与爸爸妈妈告诉她的那个我有很大的差别时,这个结论对她的打击将会是难以承受的。

没有根基的夸奖,让父母失去权威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他人不仅仅是指爸爸、妈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之外成员的评价将会越来越重要。由于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本身就会因为标准不同而导致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的评价性语言与来自外界的评价性语言越是具有一致性,孩子就越会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与外界差异过大,孩子的心中就会画出一个问号。而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称赞缺少依据性,甚至有些敷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感必然就会有所下降,甚至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

育儿建议:坦诚以待,帮助孩子建立可延续的自我认同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妈妈的评价的,妈妈客观、全面的评价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能够用积极乐观、不骄不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走出鼓励的误区,给孩子客观具体的评价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不断的鼓励与夸奖,结果导致不敢批评孩子,甚至不敢说实话。其实,孩子的成长应当是在不断的自我矫正过程中度过的,如果缺少真实的评价,就会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认识的盲区。

作为家长,在像孩子反馈意见的时候,应该采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孩子应当改进之处。例如,当楚蓉的绘画作品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家长所作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弥补夸奖缺失,而是应当以“我们一起看一看,如何让这幅图画变得更美”等方式,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艺,提升孩子的绘画感觉。

同时家长在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具体描述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赏识。因为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设性的赞美,少用评价式赞美。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父母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 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像蓁蓁妈妈就会很具体地赞美:“宝贝,你的颜色用的很好,蓝色和红色混在一起的颜色太美啦。”她会具体描述蓁蓁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赞美和激励,还提高了认知水平,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注意区分鼓励和称赞的区别,给孩子最真诚地鼓励

很多的父母认为他们称赞孩子就是鼓励孩子,他们没有认清称赞可以是鼓励,但是不等于鼓励。表面看来,称赞和鼓励是在相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称赞和鼓励二者都注重再积极的行为。其实,称赞是鼓励的一种,是以竞争为基础,获胜者才能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实上。父母亲再称赞孩子时的心态是:如果你做我认为好的事情,你将会从我这里得到承认和重视(有价值)作为奖赏——称赞是想用外在的建立来激励孩子。但是鼓励是对孩子的努力和改进而言,不管这努力和改进多么微小都可加以鼓励。圆圆想参加手工比赛,每天都在认真地练习。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可能不行,铮铮剪的小兔子可好看了,我一定赛不上。”圆圆的妈妈对圆圆说:“我记得,前两天你剪出来的图画还没有这么漂亮,宝贝,你已经进步很多了。”妈妈的鼓励让圆圆很开心,也更有信心了。

同时,鼓励使用的时机也是有区别的。鼓励是在孩子表现低落的时候也给予,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当他们面对失败时,父母也可加以鼓励。但是称赞就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称赞和惩罚一样,是控制的方法。

Tips:称赞时候等于鼓励,可视以下情况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诚的意愿视鼓励,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赞美就是鼓励。

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寻求称赞是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么赞美反而会把孩子教成没有主见、具有依赖性。如果孩子倾向于追求权力或报复,赞美反而会使他们挫折不安,原因使他们心中想要做的使反抗和摆平。

孩子接受赞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对这个称赞本来就没有期盼或要求,那么这个赞美就是鼓励。

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上价值判断。很多的时候我们用使用积极的判断和积极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显示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见,而不是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本文案例系真人真事,真实身份已隐去)

专家介绍:闻心,北京东明莲洲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学前教育学会会员。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咨询、亲子关系咨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与“父母虚夸让BB陷入困惑之中”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虚夸让BB陷入困惑之中”还看
幼儿园宝宝问这6个问题千万别答
3岁宝宝该如何教育?
节后入园十不问轻松爱上幼儿园
宝宝成功入园3个难关要攻破
做到这些让宝宝春季顺利入园
猜你喜欢
最容易伤害孩子的十句话
3岁前宝宝身心健康比智商更重要
早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及培养
“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
父母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究竟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培育孩子开朗性格七项注意
心理学家解读宝宝心情密码
婴儿虽小也有复杂情感
对宝宝的心灵惩罚危害大
怎样调教嫉妒心强的宝宝
从脸型解读宝贝的性格密码
吃饭催三遍就是心理虐待
掌握正确方法转移宝宝注意力
解密宝宝的五种典型性格
测测你家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勇敢者游戏打开BB害羞情结
父母情绪失控酿孩子灰色人生
教你做处理情绪的高手父母
父母攀比孩子长大会嫉妒
父母如何应对宝宝的坏情绪
BB为何这么缺乏安全感
读懂儿童心理5个主要标志
帮宝贝战胜成长中的恐惧
孩子装爱病,因为缺少爱
夸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1岁女婴嚼舌缓解孤独婴幼儿更需
父母必知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屁孩”
赞美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给“望子成龙”思想做手术
孩子的乐观态度需从小培养
转折期是心理发展必经阶段
孩子最爱&讨厌的7类父母
如何解开宝宝的怕生情结
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
孩子最害怕的100件事
怎样应对闷闷不乐的孩子?
家长绝对不能纵容孩子的几件事情
聊天是亲子“精神脐带”
错误“鼓励”让孩子更自卑
宝宝为什么和亲爸不“亲”
孩子自我探索心理的规则
五种家庭精神垃圾侵袭孩子
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
从幼儿时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
宝宝最恐惧的6件事,你了解吗?
认生是孩子不可避免的吗?
心理健康专家谈孩子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