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2015-12-04

在一系列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记者从北京市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各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 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与“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还看
如何让早期阅读步步领先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将有这2种优
孩子被抓破脸,这位家长的做法绝
孩子的未来,离不开爸爸4个方面
儿童防虐,家长做好这一点很关键
猜你喜欢
独睡,从出生第一天开始
宝宝胆小是种病?
孩子的乐观态度需从小培养
两岁半:孩子叛逆分水岭
婴儿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孩子不合群父母要反思
教你做处理情绪的高手父母
宝宝情商培养的3个工具箱
2岁左右的孩子叛逆怎么办?
3岁前宝宝身心健康比智商更重要
宝宝最恐惧的6件事,你了解吗?
测一测你家宝宝是什么性格
不同年龄段儿童害怕对象不同
早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及培养
小孩子的自我探索心理
读懂儿童心理5个主要标志
培育孩子开朗性格七项注意
幼儿成长的四个敏感期
6种黄金性格要从小培养
自闭症儿童会有哪些表现?
婴儿从3个月起就有嫉妒心理
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
谁家孩子更容易焦虑?
从幼儿时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害怕什么?
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
婴儿虽小也有复杂情感
假装遗弃孩子做惩罚不可取
1岁女婴嚼舌缓解孤独婴幼儿更需
如何控制好孩子愤怒的情绪
最容易伤害孩子的十句话
宝宝不爱走路怎么回事?
0—3心理常见问题问答
BB为何这么缺乏安全感
勇敢者游戏打开BB害羞情结
宝宝胆子小可能是心理障碍
最让宝宝感到恐惧的六件事
儿童自闭症的三大症状
家长绝对不能纵容孩子的几件事情
测测你家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宝宝“恋母情结”的是与非
心理学家解读宝宝心情密码
任性是宝宝成长期的心理需求
0-3岁宝宝的心理
如何对待宝宝的依恋?
生活中哪些东西会让宝宝恐惧
父母可知孩子最想成为谁?
掌握正确方法转移宝宝注意力
宝贝有时为啥爱自虐?
错误“鼓励”让孩子更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