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

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

2015-12-01

【导读】实施了《弟子规》的孩子,很“听话”,但却失去了孩子的机灵,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缩,缺乏担当。一旦犯错,就过于自责,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荡荡”的特质。由于会见人就鞠躬,会礼貌待人,穿着拘谨,被大人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儒家讲智、仁、勇,我发现很多学习《弟子规》的孩子都靠不上边。没有勇气,不敢有自己的观点,称不上智慧,没有勇气,不能够敢爱敢恨,称不上仁慈…

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1

一、从“父母呼,应勿缓”的实践经验谈开

自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消除了我对《论语》的反感开始,我就在四书五经面前彻底否定我自己,因为这个否定之前,我一直在抗争来自父母的权威教育,我想推翻我自从入学以来的说教,我想走自己的路,但是被生活中的种种际遇碰得头破血流,我这时后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后来接触了《弟子规》,觉得自己错得很远(现在发现这种反思,其实多数是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后述),于是就在我上的管理课中讲我学习《弟子规》的心得,包括“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

由于父母的严厉,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不绵(恋)床的习惯,早晨只要父母一叫,立刻翻身下床;还有就是,家里每次开饭的时候,只要父母说:“开饭了!”我们兄弟姐妹总是行动迅速,因为如果行动缓慢的话,父母的训斥就来了:“吃饭都跑不快,还有什么你跑的快!”(出于外在的恐惧而养成行动迅速的习惯,这种因就不正,这种习惯虽可任劳,但是不能任怨,南师讲一个人总是“任劳容易任怨难”,我分析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些原因,我做管理时,讨厌行动缓慢和绵床的人,终于我在《弟子规》中找到了答案,“父母呼,应勿缓”!

为了“教育”员工,又从《礼记》和论语中找出了依据,“父呼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长辈命令时,不能说“等一下”,而是要立刻行动,领导(国君)召见的时候,不能等车马备好了坐车去,而是要先走,后面车夫把车备好了追赶自己。

当时管理界提倡执行力,企业领导也为员工不能“令行禁止”而恼火,所以我的观点,在我讲课时很受人欢迎,我以为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别人听,别人就会象我一样行动迅速,但事实上,除了老板很欣赏外,员工并并没有多大改观。我觉得我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后来看蔡礼旭老师的光盘,讲“身教则从,言教则讼”,就是说你以身作则,别人就会跟从,如果只是给别人讲道理,别人就会和你发生争执。我觉得有道理,就只是去做,但是员工并不配合!

在公司做不好,就在家里做吧!我女儿每天早晨五六点中就起床了,她一起床就叫爸爸,我由于晚上有熬夜的习惯,五六点钟很困,但是在女儿面前,总得“身教则从”吧,所以不管我有多困,我都会行动迅速地回应女儿晨起是的召唤。

但我发现,我的这种“身教”,内在的动力不足。

有一天早晨,我回应女儿后突然发现,女儿幼小的生命,需要我去呵护,需要爱,需要爸爸的回应给她安全感,我终于找到了这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超越《弟子规》的教条的。我的这种对女儿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不需要女儿长大以后要“父母呼,应勿缓”的。

我发现,只有在员工需要关爱的时候及时给予关爱,只有在员工需要理解的时候给予理解,只有在员工需要宽容的时候给予宽容、、、、、、员工自然就会做到“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自然就有执行力。但是把这种观点给将给老板听,喜欢这个观点的老板不多。

我还发现,只有那些从小得到父母足够关爱和尊重而心理人格健康的员工,才有稳定的执行力的。这个时候,有机会接触老古国治老师,听了古老师的亲子教育课程,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很快,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古老师的引导下,我和几个师兄专程去学习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结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只有父母无条件的给予子女爱,同时又给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孩子才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自信,由于人格健全和自信,自然就会乐观机敏,自然就会具备“父母呼,应勿缓”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健康人的天性,与后天的说教无关。哦,原来教育是这样的。以前看南师的书上说“亲于其师而行其道”,终于有融会贯通的味道了。

二、学《弟子规》的儿童把自己的衣服剪碎了

我认识一个幼儿园的院长,她不明白“为什么《弟子规》这么好的东西孩子不接受”,她告诉我在她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变得很听话了,但是有几个孩子,学习以后很不快乐,回到家里后用剪刀把自己的衣服给剪了,父母问孩子为什么,孩子没有反应,甚至根本忘了有这件事情。

从我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判断,孩子出问题了。孩子有巨大的委屈,才会做出这种破坏性的举动,并且用“选择性遗忘”在应对来自大人野蛮的压力。

哦,可怜的孩子!

我还发现,实施了《弟子规》的孩子,很“听话”,但却失去了孩子的机灵,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缩,缺乏担当。一旦犯错,就过于自责,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荡荡”的特质。由于会见人就鞠躬,会礼貌待人,穿着拘谨,被大人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唉。

儒家讲智、仁、勇,我发现很多学习《弟子规》的孩子都靠不上边。没有勇气,不敢有自己的观点,称不上智慧,没有勇气,不能够敢爱敢恨,称不上仁慈。西方人讲,如果你失去财富,你失去了一些,如果你失去健康,你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此言不虚。

我今年办的暑假夏令营,一个学习国学的孩子,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摊贩的服装摊撞到了,一些衣服掉在了地上。孩子遇到这种事情,惊慌失措。

我当时去处理这件事情,发现老板很不友善。我给老板说,对不起,孩子是无意的,算了吧,结果老板说:孩子是无意的,总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吧。我觉得老板说得有道理,就对孩子说:你说怎么办?(我想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上前就给这个摊贩鞠了一个超过90度的躬(对于这种充满恶意的人,没有必要)。结果老板并不领情,说:“把衣服给我弄脏了,要赔钱!”

我对孩子说:“你给老板说,你赔多少?”

孩子说:“赔一百元。”(我知道这个孩子当时已经没有钱了,我是希望孩子给老板说实话的。)

最后在我的据理力争下,赔偿二十元,由于我自己没有零钱,又要去赶大队伍,被老板讹诈了五十元。因为没有受到老板的谅解,而且还被讹诈了,所以孩子的情绪整天都情绪很低落。事后我给这个孩子说:“出了这种事情,你只是把衣服给他落在地上沾了点灰尘,你是无意的,老板却借机讹诈我们,你没有错,是老师无能,没有保护到你,至少老师可以叫警察来处理这件事情的。”我希望孩子从事实中学到,不要因为自己有错就任人宰割。

这个孩子的学校是学《弟子规》的,我和校长走在一起,不断有学生来行鞠躬礼,我就给校长提意见:教学生行礼,参考一下日本公司的礼仪吧,在日本人的公司里,不是任何时候都行鞠躬礼的,即使在中国的军营里,士兵也不会给正在行进中的长官行礼的,打招呼问好就可以了。

在我本人看来,如果一个孩子见人就给行鞠躬礼,有损孩子做人的尊严。如果同等的两个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行鞠躬礼,而得不到回礼,这种形势,会让鞠躬的孩子处于劣势。

关于传统文化中有关礼仪的度的问题,希望老师和家长深入研究,不要草草从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与“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还看
早教的五招识字方法,招招对症下
好家长,温柔对待孩子的慢成长
父母不会沟通,可能会影响亲子关
亲子关系影响子孩子的一生
亲子共读要坚持多久?如果可以请
猜你喜欢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秘诀
三个方法教孩子学会忍耐
孩子好性格可能强过高智商
好妈妈必须教孩子四件事
改变三类害羞宝宝的良策
模仿秀让内向女儿开朗了
父母三件无心事最伤孩子
父母四行为最让孩子伤心
人格培养从零岁开始
危害最大的两种育儿观念
非凡孩子都具备的三种气质
三招改变“窝里横”
十种科学亲子小妙招
父母10行为"谋杀"宝宝快乐
别做阻碍孩子成长的6件事
家教,十个关键“一分钟”
孩子的7个“底线”雷区
父母教宝宝学音乐全攻略
夫妻VS亲子,孰重孰轻?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己
让害羞宝宝变勇敢的好方法
父母坏习惯给BB种下坏种子
让宝宝能说会道的几个妙招
怎样对付爱哭闹的孩子
男孩与女孩养育几大区别
国外家庭教育孩子40条法则
什么时候要对孩子说“不”
聪明家教小贴士集锦
父爱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
饭桌教育影响孩子人格气质
母子过度亲密影响男孩成长
父母应该口径一致教育孩子
父母必须教孩子六个道理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如何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合适的依恋让宝宝更有成就
孩子教养好8个道理必须教
培养宝宝独立性的策略
宝宝学习双语的9个途径
孩子性格懦弱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
七个有效惩罚的新鲜方案
10大高招让你教子有方
如何与新生宝宝进行沟通
怎样表扬孩子效果更好些?
如何改变孩子爱说谎的习惯
好父母只教孩子八件事
家庭教育最忌三个过度
四大暗示让孩子乖乖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