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

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

2015-11-13

英国研究发现,如果6个月大的婴儿被忽略的时间超过2分钟,就会变的焦躁起来,他们需要家长无时无刻的关注与倾心。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5日消息,英国研究发现,如果6个月大的婴儿被忽略的时间超过2分钟,就会变的焦躁起来,他们需要家长无时无刻的关注与倾心。

研究发现,当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 被母亲忽略时,皮质醇 激素水平会急剧上升。只要被忽视的时间超过2分钟,他们就会担心第二天同样没人理他们。儿童成长方面的专家指出,反复出现的焦虑情绪会对婴儿的健康及今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伦敦大学的别尔斯基教授也表示,焦虑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不仅影响母婴关系,而且可使婴儿的皮质醇激素水平在短时间内不断升高,同时免疫系统 随之下降。

分离焦虑 通常会持续到2岁

婴儿在与爸爸妈妈长期密切的共同生活中,会对照顾他最多的人(通常是妈妈)形成强烈的依恋。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有妈妈在身边,他感到特别地安全和幸福。而一旦妈妈离开,他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因此,一旦妈妈从他视线里消失,他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并且哭闹。这就是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将一直持续到孩子2岁到2岁半左右。这个时期之前,任何时候妈妈离开,孩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只有当孩子经历了多次妈妈离开又回来,孩子逐渐建立起"妈妈只是离开一会,但一定会再回到我身边来"的信任感时,孩子才能够在妈妈离开时有安全感,从而战胜分离焦虑。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爸爸妈妈(尤其是照顾孩子最多的人)要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孩子的次数,特别是要尽量减少让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次数。如果必须离开,便要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话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一会,但很快就回来。你要相信,孩子是能够明白你的意思的;孩子也是能够经受得住妈妈暂时离开的"痛苦"的。只要让孩子逐渐相信,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孩子的焦虑就会逐渐减轻。但是千万不要采取如下做法:

不理睬孩子的哭声,狠狠心走开;

硬掰开孩子紧攥着爸爸妈妈的手,甚至埋怨着,然后离开;

把孩子单独隔离到另一个地方,不让他跟着,然后趁机走开;

趁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偷偷地走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与“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还看
好妈妈心声:给刚出生孩子的一封
婴儿过早教育易患自闭症
孩子爱动≠多动症
关于二胎,父母如何公平对待两个
儿童自闭症的表现需警惕
猜你喜欢
教育:为什么不能打孩子
规划早教平凡中见真知
父母要真正走入孩子心里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您了解吗?
王雅明: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
养“儿”育“女”一样吗?
时尚育儿:情商第一智商第二
早教的3大误区,你知道吗?
“放养教育”教育的回归
零岁教育:潜意识的作用
早产儿的智能发育追赶计划
千方百计的“奶嘴”告别式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14个月宝宝爱咬东西怎么办?
婴儿智力启蒙来源哪里?
小心兴趣班认孩子没了兴趣
十种溺爱方式毁掉孩子一生
宝宝早用筷子的三大好处
鉴定宝宝智力的五方法
警惕“独二代”的教育误区
早教“软肋”:仅4%父亲参加教
童车里的宝宝难“长大”
错过黄金阶段宝宝难成大器
家长请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利
父母通病!和宝宝说话五大忌
早教不能于识字背诗
孩子会遇到这3个“压力期”
1个月大婴幼儿智力开发
宝宝不专注妈妈别心急
12句不该跟孩子说的话
孩子过早骑车易患“童车病”
别担心!宝宝兴趣多变很正常
中日韩宝宝才艺教育大不同
独立性的教育,告别伺候孩子
培养入眠好习惯同房不同床
幼儿园发展需不需要男教师?
宝宝也爱面子,请别揭“老底”
自信的女孩更漂亮
王雅明:真正的蒙氏幼儿园是怎么
1岁前宝宝智慧教育大行动
孩子太听话会失去其自身动力
教育孩子应采用“三无原则”
兴趣班为何竟成了“负累班”
孩子,宠或者不宠
谁给“神童”后天扫平路
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体罚孩子,只会“两败俱伤”
淘气男孩是好的,调皮女孩是巧的
不要这样教宝宝“分享”!
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