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2015-11-12

报告说,追求美味享受或心理原因造成的饱餐和痛饮行为造就了今天西班牙40%的胖子。

现在,冰箱在家庭普及,超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医院精神病学医生佩德罗·曼努埃尔解释说:“胡吃海喝的风气助长了饮食的附属目标,即吃东西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寻求愉悦。”

报告说,通常新生儿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吃下第一口食物,当饥饿感消失时,婴儿会感受到极大愉悦,这种愉悦和母亲温馨的体味以及残留在舌尖上的食物味道和触觉联系在一起,于是食物和享受的感觉就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

最近,科学家开始了新的研究,以辨明饥饿感和胃口之间的区别。饥饿感的产生是为了保障个体的生存,胃口则可定义为吃喝食物直到感到满足,而饮食病症的根本诱发因素应该是类似于渴望和痛苦一样的情感因素。因为寻求愉悦的原因,医生拒绝将暴食症归类为饮食病症,尽管他们也在努力避免暴食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科学家希望找到负责人们在餐桌上行为的蛋白质,现在这方面研究已大有进展。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蛋白质分为两类,一类刺激人的食欲,另一类延缓吃喝过程并平衡脂肪的长期储存。

但为什么人们想吃东西时会选择吃好吃的糕点、糖果而不是水果呢?根据研究,人在真正饥饿状态下爱吃咸味食品或乳制品,在悲伤和焦虑状态下则偏爱甜食。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肯特·贝里奇说:“抑郁会刺激大脑中的激素机制,促使人们过量吃喝。”实验显示,对老鼠注射大剂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与抑郁症有关)会令老鼠对糖的嗜好增强3倍。此外,大脑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减弱人对诱惑的抵抗力。

心理学家解释说,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例如快餐,会刺激大脑产生愉悦物质。因此比萨饼、饮料、薯片和热狗才令人嘴馋。

报告说,当快餐和甜点成为家常便饭时,人体内的脂肪会增加并逐渐改变激素的功能,从而改变饥饿和满足的过程。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学,需要懂得一些心理学只是,也需要心理医生,但是并不意味着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活中磕磕碰碰,起起伏伏,都会导致内心的不平静以及负面情绪,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以及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家走出心情的低谷,华夏心理网是国内唯一人保部授权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十年来培养了六万名心理咨询师,并且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注健康,关注心理,想要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与“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还看
猜你喜欢
切忌:这些育儿“高频率语句”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几个细节
莫把早教变成对宝宝的早虐
兴趣班不应是快乐童年的负担
中土VS西洋育儿观念对对碰
父母在亲子游戏中的6种错
别让夫妻教养不同调伤了孩子
有趣的各星座BB挨批评反应
让宝宝的听力更灵敏的方法
子宫里面的多胞胎世界(图)
解析三大育儿“慢”养攻略
中国宝宝最欠缺的早教是什么?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
血型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
人前教子不利孩子自尊心
3D电影,儿童不宜?
父母4种行为,孩子伤不起!
“穷养儿,富养女”OUT了吗?
家庭教育存在的极端问题
情绪管理优质父母的第一堂课
影响孩子成长的10大误区
少儿英语并非“上班”越早越好
多元智能让学习成为乐趣
童趣:人生起跑线的着力点
李开复:“给家长的育儿妙方”
幼儿情商教育3大误区
宝宝双语教育的4大误区
当着孩子面能不能吵架?
宝宝七宗罪父母必须说不!
你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吗?
现代教育讲究“穷养”宝宝
拼养孩子有风险需谨慎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国外大亨对孩子的“苛求”
别为宝宝的错误找理由
5种游戏方式逗宝宝很危险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
别嫉妒孩子“黏老人”
教得越多可能越糟
兴趣班4误区,你犯了几个?
孩子跌倒,不扶就完了吗?
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传统vs域外:洋为中用的育儿观
规矩与爱成就宝宝未来
母爱或影响孩子恋爱心理
王菲:父母为什么需要学习?
向犹太妈妈学习智慧育儿经
别老说“不要你了”
书法家王羲之劝子于学
教育孩子的6种错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