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教育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

教育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

2015-10-08

《颜氏家训》序言后的第一篇就是《教子》,讲的是教育子女的问题。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几个关于教育子女的重要见解,对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仍然有参考价值。

一、教子要趁早:教育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颜之推在《教子》篇里首先提出了一个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则,就是教育必须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常常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教育要到孩子懂事以后才开始,至少要等到小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才会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颜氏家训》告诉我们,教育子女要越早越好。

早教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胎教。

颜之推认为,如果可能,在孩子没有出生以前就应该开始教育。他提到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王妃们“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妃嫔怀孕到三个月时,就要迁居到别的宫室去,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的要求加以节制。)这里说到的“胎教”问题,即使以今天的科学知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不仅吃什么东西对胎儿的成长有影响,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会影响胎儿,尤其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心智与精神。所以怀孕的时候,尽量不服用不必要的药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听美妙的音乐,多看美丽的风景与图片,不生气,不悲伤,是每一个母亲应有的常识。有科学家做过试验,让奶牛听美好的音乐,牛奶的产量会增加,品质会提高。奶牛尚且如此,人类母亲怀孕的时候保持端正而愉快的心情与情操,对胎儿的心智健康无疑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样看来,古人所说的“胎教”,并非神乎其词,完全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二个阶段是婴幼儿学前教育。

如果说胎教需要注意,那么孩子出生以后的教育就更应该用心了。不要以为孩子无知无识,不会说话,事实上,从他一出生,一接触到外部世界,就马上开始了认识世界的历程,像海绵吸水一样,他时时刻刻都在吸收、学习。幼儿学习和吸收的速度跟成人比起来要快得多,简直可以用“贪婪”两个字来形容。

试想,我们一个成年人,长大一岁,能学到多少新东西?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几乎毫无长进。但是一个婴孩,从零岁到一岁,从一岁到两岁,他能学到多少东西?一个聪慧的小孩,一岁的时候就开始牙牙学语,碰碰磕磕地学走路了,两岁的时候已经可以正常走路,并且讲很多话了,那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尤其是语言学习能力,大人与小孩完全不能相比。

我高中时候学俄文,觉得轻松得很,每堂课教的新单词我不到下课就已经背熟了,还拿过武汉市俄文演讲比赛第一名。可是当我四十岁来到美国,学起英文来,特别是口语,简直觉得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天到晚带着单词本在身上,连等公车都不忘记背单词,这样花了两三年功夫,才勉强可以听得懂老师讲课。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移民到国外,一年之后,小孩就可以跟外国小孩叽里呱啦地谈得很热火了,而成年的父母却连几句最简单的外文也没学会。

语言如此,其他也一样,教育越早开始越好。颜之推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真是至理名言。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赋,一半就靠少年养成。好的习惯则更是需要在青少年时代加以培养,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坏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改过来。颜之推接着还引用了当时的一句俗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就是说,教老婆要从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就开始。为什么教老婆要从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呢?因为在传统社会,老婆刚嫁过来的时候,年纪还轻,十五六岁,又没有依靠,在家里完全没有地位,要在夫家站稳脚跟,就必须虚心接受丈夫和婆婆的指点才行,所以这个时候教育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

为什么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就开始呢?这是因为,孩子刚生下来,离开父母不能生存,一切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教他什么就是什么,也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教儿婴孩”,“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十四个字,我觉得所有父母都应当视为座右铭。

二、教子要从严:溺爱是孩子一生的隐患,不能只爱不教

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教育子女的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教子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颜之推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我看到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宠爱,总觉得不能同意)。又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并由此产生孝心了。)就是说,他很不同意一般人对子女只爱不教,只有父母威严,又有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对父母产生孝顺之心。

父母对子女慈爱,是一种天性,甚至可以说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延续自身的生命都必须具有的品性。一只母狗生了一群小狗,当陌生人走近,它便会呲牙咧嘴地发出恐吓的叫声,生怕自己的子女受到伤害。愚夫愚妇,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也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正所谓“水往下流”,“虎毒不食子”。

但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的,因为这需要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以前的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触詟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说战国时代赵国被秦国急攻,赵国向齐国搬救兵,而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舍不得儿子远离,怕儿子吃苦,不肯答应。所有大臣的劝谏都不管用,最后是一个名叫触詟的大臣说动了赵太后。他说,对子女的爱,要看得深远(“为之计深远”),现在让长安君做人质,为赵国做出贡献,在赵国打下深厚的基础,将来才能永保富贵。这样为长安君的长远利益考虑,而不是只看到眼前一点小损失,才是真爱。结果赵太后接受了触詟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了人质,借来了齐国的兵,救了赵国。

孩子要经历磨练才能成才,但有些父母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怕孩子受了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颜之推说,这是“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不愿意严厉地呵责怒骂,怕伤了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怕子女皮肉受苦。)

我们不提倡体罚孩子,但一些父母溺爱自己的子女,失去了起码的是非准则,“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说,孩子想吃什么就喂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应该批评的反而奖励,应该责骂的却一笑而过。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不懂得是非,以为应当这样,等到长大了,习惯养成,再来管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责骂反而会引起子女的反感,造成父子之间的怨恨,养出一些逆子、败家子来,“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本来就该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因为父母溺爱导致孩子成长出现问题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存在,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对自身传统的质疑和放弃,二是现今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

先说第一点:家庭教育的全盘西化,西方式的“爱的教育”的歪曲实践。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质疑和猛烈的批判,西方的观念一股脑地涌进中国,一切都被认为比中国好,比中国优秀,比中国先进。以对子女的教育而言,中国人(尤其是士族)从前对子女的严格管教,包括适当的打骂,都被认为是封建的、野蛮的、落后的。而西方人对儿童的态度被片面地总结为“爱的教育”,逐渐成为一时的风尚。很多人误以为,对子女只要一味地爱就行了,忽视了严格管教的一面,甚至认为严格管教根本就是错误的。

其实这种理解相当片面,包含了很多误解。一方面,它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严格”,其实是为子女的长远利益考虑,是一种更深的爱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理解过分强调西方人对儿童的正面鼓励,而没有看到西方人其实也有他们自己严格的一面。比方说,在公众场合,例如飞机上、火车上,西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安静,很少高声喧哗或者打打闹闹,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只要发生这种情形,就会被父母严厉禁止。再比如,西方的小孩不论家庭多么富有,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育他们,零用钱要自己去赚,可以送报纸、给邻家除草;等到上大学、读研究所,都要自己打工来赚学费——这些我们中国父母能做到吗?

再说第二个问题:中国式的家庭结构的不利影响。

中国实行生育一胎化以来,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儿女,一个孩子六个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自然宝贝得不得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什么给什么,生怕孩子不高兴不满足。上了大学,还要父母亲自送到学校,放好行李,铺好床铺,甚至还要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不久前,看到报载一条消息,说一对住在香港的父母,居然舍得让十六岁的孩子到武汉来求学。这样一件小事,就大登特登,好像父母、孩子都很了不起。我看了以后只有苦笑,这种故事在报上宣扬,正好反衬出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父母过分呵护自己的子女,而大多数青年又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自己七岁时远离父母,十二岁考上初中,学校离家一百一十里路,学校在什么地方,门朝哪里开都不知道,不要说没有汽车可坐,连一个带路的人都没有。开学的那天,只有起个大早,背上包袱,跟着一个做生意的小贩,一路小跑,鼻孔流血,双腿肿胀,但最后还是走到了学校。这是我人生重要的一课,我由此懂得,人生的路是必须自己去走的,只要有勇气,有毅力,不怕吃苦,也总是走得出来的。(编者注:可参见唐翼明散文集《宁作我》中“上学的路”一文)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就变得如此娇嫩了呢?一个个都像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动辄就“受伤”“抑郁”,甚至走极端,面对压力是“草莓族”,独立生活是“月光族”。很容易摔倒,却不容易爬起来。人生的路波谲云诡,现实残酷,竞争激烈,我们的父母如果真爱子女,为什么不为他们的长远利益多考虑一些呢?你呵护得再周到,能管他一生一世?你的儿女终归是要自己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为什么就是这样浅而易见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明白!

我觉得,今天很有必要提倡严格管教子女,恢复我们祖先的好传统,尤其是对那些所谓“官二代”“富二代”而言。从前有句俗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话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赞成了,我却觉得大体上并没有说错,只是我们不一定要动用棍棒,精神和原则仍然是对的。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举了一严一宠两个例子。一个是梁朝的名将王僧辩,母亲管教甚严,他已经做了将军,年过四十,做错了事,母亲还会拿棍子打他,结果他成就了一番大功业。另外一个例子是梁朝的一个学士,很聪明,有点小才华,父母逢人便夸奖,错误则替他掩盖,结果从小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习惯。后来做武将周逖的幕僚,因为言语顶撞,被周逖杀了,连肠子都抽出来,以血涂鼓。所以父母对儿女太过宠爱,反而会害了他们。而严加管教才是真正长远的爱。

《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俗话说:“养女不教如养猪,养子不教如养驴。”这些话都很对。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无论对自己、对子女,都是罪过,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警惕。

我自己七十年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严格管教的子女,很少有成为败家子、不孝子的,而过分宠爱的子女,则不少成了丧家败业之子,甚至变成不孝子,虐待、杀害父母的逆子都有。我在台湾就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个小康之家的儿子,十八岁,父母就给他买了价值百万台币的轿车。后来他挥霍无度,不断向父母索取,父母实在给不起了,拒绝再给,这个青年竟然用乱刀把父母双双都砍死了。面对这样残酷的事件,我们应当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慈”是天性,是不需要教的,而“孝”却不是天性,是需要教的。所以我们看传统的“十三经”,有一部《孝经》,却没有《慈经》,就是这个道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也说过:“人之情,于慈为顺德,于孝为逆德。”“顺德”是顺天性而得到的,是无需教的;“逆德”则是逆天性才有的,所以必须教。如果我们不想自己的子女将来变成不孝子、逆子,就要从小严加管教,否则将来后悔莫及。

在严格管教方面,做母亲的特别要注意。因为孩子是“自己身上的肉”,所以天下的母亲几乎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子女的。这种母爱如果缺乏理性的平衡,很容易流为没有原则的溺爱。做父亲比母亲多少隔了一层,加上父亲一般理性较强,社会经验丰富,怕孩子不成器,将来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往往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平时我们说“严父慈母”,称自己的父亲叫“家严”,称自己的母亲叫“家慈”,就是这样来的。

我的主张倒相反,做父亲的不妨慈爱一点,做母亲的却要严格才好。我主张“父慈母严”。为什么要“父慈母严”呢?因为母亲容易太“慈”,父亲容易太“严”,太“慈”则容易娇惯孩子,太“严”则容易产生父子间的沟通困难。母亲严一点,孩子一般不会因此疏远母亲,父亲太严了,孩子很容易疏远父亲,甚至憎恨父亲。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前人的故事,就会发现“父慈母严”的道理。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人物的母教都非常严格。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的母亲,在儿子的背上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大文学家欧阳修父亲早逝,家贫,母亲用芦苇在沙上画字,教他读书,终于成为大有学问的人。近代的胡适也是父亲早亡,母亲对他从小就严格要求,做了错事罚跪床前,一跪就是几个钟头,胡适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近代思想最先进学问最通达之人,这跟早年严格的母教显然是分不开的。

所以,虽然《颜氏家训》从立意上说是写给做父亲的人看的,在当下这个时代,做母亲的也极有必要一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与“教育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教育从小开始 越早越好”还看
生后30分钟吸吮乳头好处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猜你喜欢
说教不如行为训练更有效
宝宝性启蒙要从0岁开始
孩子3岁前教育不要全丢给母亲
蒙特梭利教育法
向上比较会把孩子变被动
在BB面前“裸奔”的利与弊
BB“难养”要看气质选方法
孩子撒谎可能是在发求助信号
三个月的BB会“吃醋”
提醒:三岁内孩子不要学乐器
孩子“照书养”对不对?
多关注孩子用爱构筑城堡
孩子的屁股别乱打
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
关于教育孩子的疑问
培养BB开朗性格注意8大细节
“独一代”不会育儿愁煞祖父母
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
打屁股会导致孩子智商低
婴儿感受周围环境能力表现
中国父母倾向美国子女教育方式
美国孩子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该不该“穷养儿子富养女”
宝宝入园,你准备好了吗?
聪明孩子为什么学习差?
最利孩子成长的早教有哪些?
最易伤害BB智力的三个失误
蒙氏早期感官训练的学习三阶段
宝宝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
老外看中国养育孩子怪事多
警惕2岁孩子被双语扰乱思维
“限时隔离”的教育能不能用
走出小儿智力开发教育误区
中外妈妈育儿方式比较
如何科学选择早教音乐
蒙台梭利的故事
好奇心强的孩子独立早
BB的“爱”不可替代的小日子
职场妈妈育儿有八“忌”
父母越无私孩子就会越自私
父母吵架孩子被吓出抽动症
专家:宝宝爬行,其实没那么难
孩子颈椎受伤症状
父母不要扼杀孩子的善心
让婴儿多倾听大千世界
婴儿多种语言教育更聪明
教育女孩父母易犯哪些错误?
婴儿过早加辅食影响发育
哄宝宝睡觉的错误方法
夸奖孩子的误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