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宝宝的成长游戏_游戏玩具-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游戏玩具 >10个月宝宝的成长游戏

10个月宝宝的成长游戏

2015-09-23

10个月,多数宝宝开始注意自己和周围人与物的关系,有了自己的小主意。比如他会做一些事情讨你的欢心,让你满意,以便得到你的称赞。如果你责备他,他还会伤心地哭了;如果他玩得正高兴,你去打搅他,他还会发脾气。累了、饿了或身体不舒服时,宝宝会更容易发脾气,所以你要尽量避免这种情景。但是当他身体好、睡得好吃得香的时候会很愉快。每次看到妈妈爸爸下班回家,他会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看见好吃的饭菜,会咂巴小嘴。听到熟悉的曲子响起来的时候,会拍手或晃动身子跟着哼哼。真是太可爱了!

游戏推荐

1.爬山:准备一些枕头、垫子、被子之类的东西,在大床靠墙的位置或干净的地板上堆起来,像一座小山似的。教宝宝爬上山,或从山上滑下来,你在旁边保护他,避免发生危险。此活动可以让宝宝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增强大运动能力。

2.藏起来:准备一条大浴巾,几件宝宝喜欢的玩具。比如,你拿出玩具小球,当着宝宝的面,用浴巾将小球裹起来。问宝宝:球呢?鼓励宝宝打开浴巾拿到小球。换成别的玩具,反复玩几次。这个游戏不仅让宝宝感到新奇,而且可以锻炼他小手的灵活性。

3.小狗怎么叫:准备小狗、小猫、小鸭子等宝宝所熟悉的动物图片各一张。当你出示小狗图片的时候,对宝宝说:这是小狗,小狗怎么叫?教宝宝说:汪汪。换一张图片接着玩。这个游戏在教宝宝认识动物的同时,可以锻炼发音。

4.指鼻子眼睛:拿一个宝宝熟悉的娃娃,让他指指娃娃的鼻子、眼睛等。边指边问他:娃娃的鼻子呢?娃娃的眼睛在哪儿?也可以让宝宝指妈妈的五官。指对了亲一下他作为奖励:对啦,宝宝真棒!此游戏可让宝宝理解语言,同时可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宝宝此时已懂一些事了,能看懂大人的表情。虽不能完全听懂语言,但能听懂大人的语气。所以此时父母对宝宝做某件事的态度,对他的行为表现有重要作用。肯定的态度和奖赏动作,可使这一行为表现坚持和固定下来,而否定的态度和惩罚的动作,或仅仅是冷漠,即可使某些行为消退。这就是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在宝宝不能听懂语言时,这种教育起主要作用。父母们一定注意,用你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使宝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与“10个月宝宝的成长游戏”相关文章
学会这样玩的孩子,情商都很高
3款小游戏,提高宝宝追视能力
适合0~2岁孩子的亲子游戏
玩具“奥斯卡”单品:银辉“变色
9种小游戏,宝宝越玩越聪明
看过“10个月宝宝的成长游戏”还看
50个有益宝宝成长的家庭亲子活
0-3岁宝宝最适合玩的游戏
手指游戏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手指小游戏,宝宝更聪明
游戏来助力让宝宝平衡力棒棒哒
猜你喜欢
小儿冬季腹泻便秘防治全攻略
季节交替如何保卫孩子健康
如何正确的给宝宝测量体温
宝宝异物入眼的应对措施
冬季当心婴幼儿肺炎
你家的婴儿床也有这些隐患吗?
洗晒宝宝衣服九大妙招帮你忙
宝宝“便事”为何多烦恼
宝宝爱吃的冬季营养美食
6类身高不理想的孩子要早测骨龄
宝宝长牙期该注意的10件事
怎么才能让宝宝不缺锌?
幼儿早期阅读不能光看不听
宝宝用痱子粉避免过量
禁止给新生儿宝宝喂蛋清
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
父母该给低龄宝宝选择的书
如何巧妙化解宝宝的眼泪?
简单15招化解宝宝拒吃辅食
让孩子爱上白开水的方法
孩子的阅读习惯早养成
冬天宝宝洗澡别频繁用沐浴露
妈妈巧整治宝宝胃口不好
如何教幼儿识字
小儿烫伤的应急办法
宝宝冬季手足养护8方法
小心七种妈妈的吻有“毒”
关于睡眠问题的贴心关照
辅食添加可能出现的20个问题
哪些方法提高小儿免疫力
衣食住行巧安排宝宝好过冬
过敏宝宝巧护理
解析新生儿表情“暗语”
别把宝宝鼻炎当小病
保护婴幼儿视力从孕期营养开始
消除宝宝打针后硬块3种方法
应对宝宝咳嗽的育儿新方式
孩子乳牙患龋齿后如何治疗
每天早上先闻闻孩子的口气
孩子冬季饮食知识大全
孩子发烧可喝淡牛奶
哪些场合宝宝需要口罩保护
冬季打造宝宝水灵皮肤有妙招
给宝宝选枕头常见误区
如何科学有计划安排宝宝作息
父母不得不知的宝宝长个黄金期
9个令宝宝不感冒的妙点子
妈妈如何让宝宝运动
巧治宝宝便秘的妙招
小心别让孩子看成“斗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