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雷。艺术家。代表作品:冰镇唱片。代表艺术工程:西单文化广场浮雕墙、广安门大街开街及沿街雕塑。
印象素描:与这位艺术家爸爸谈话,使我发现,其实艺术并不像我理解的那样虚无缥缈,而是单纯得像自己美好的童年。艺术家和孩子,正像艾姿碧塔这位毕生创作儿童图画书的作者说的那样:“他们住在同一个国度里。那个地方没有边界,却变化万千。”这位艺术
家爸爸准备给女儿一个怎样的童年呢?
先让我们从王大雷和他4岁的女儿王一个(小名个个,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小小学生)的作品中感受“艺术”与“童年”那种密不可分的联结。
一份耐心的照顾
个个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婴儿时期。妈妈在生下她没多久就开始出国、讲课,这个小婴儿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完全由爸爸照顾的。我对此由衷地感到惊讶,因为不少普通父亲都难以耐心地照料婴儿,而王大雷,这种在常人眼里应该是藐视人间平凡生活的艺术家,怎能亲自给一个婴儿换尿布、冲牛奶呢?
王大雷:爱孩子,才有艺术
做这事儿难道不是十分自然的吗?照料一个小生命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孩子是生命的原始形态,他们是那么神奇,神奇得会令所有艺术家兴奋、有创作的激情。怎么会不愿意去照料孩子、不愿意和孩子在一起呢?如果艺术家没有耐心对孩子,就画不了画。没有不热爱孩子的艺术家。只有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体会和表达艺术之美。艺术家和孩子,没有谁照顾谁,而是自然结合的。
场外画面:王大雷对到“艺术儿童工作室”上课的100多个孩子都能叫出名字,和他们嬉笑打闹,和他们开玩笑……这种亲热让不少带孩子来上课的妈妈不解:这个梳着小辫儿、看上去冷峻的艺术家,怎么和孩子沟通如此容易。
一个自由的王国
个个经常泡在爸爸妈妈(妈妈是艺术评论家,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工作室里,她跟着爸爸妈妈的学生一起画画。王大雷没有让她上幼儿园,也没有要求她识字背诗。这个从小就寝浸在艺术殿堂里的小姑娘,除了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之外,爸爸对于她的作品或鼓励或静观不语的态度都是一种有意的、别的孩子难以得到的指点,她的艺术天赋迅速地膨胀。她仅在听过歌剧《卡门》之后画了一幅画,其中的色彩和线条都惊人地符合这部歌剧所要表达的意境。
王大雷:天赋是孩子童年里最想做的事
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很多,但是很多都长大后就被抹平了。他们没有按照自己天然的轨迹走,而是按照社会设定的模式去走了。很多人觉得失落,那是因为他们不能去做自己特别想做的事,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其实一个人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一直做下去,就可以做到最好。
场外画面:在内蒙一个偏僻的乡村里,一个12岁的小男孩正在经历人生的选择:是不是该像其他同学那样好好学习,然后到城里上个好大学?坚持画画,能有出息吗?一位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帮助他倾听了自己心里的需要,他明白了他最喜欢、最想做的事就是画画。7年之后,他考进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
一双想象的翅膀
个个的许多夜晚是在爸爸讲的故事中入睡的。那些故事是爸爸随口编的,情节千变万化,出场人物丰富多彩。故事里没有善恶美丑、没有模式化结局,而只是让孩子的心插上想象的翅膀,随意地在自己童年的王国里飞行。
王大雷:内心纯净才能表达艺术
一幅学生家长的画上有两棵树,一所房子,天和地,她说想表现孩子和母亲相依。这就是成年人的幼稚,一定要在画面中表达出自己心里的需要和想解释的东西。相反,成人总会觉得孩子的画乱七八糟,那是他们在用成人式的理性来作评判。孩子表达的才是本质的内心世界。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不刻意表达、不掩饰自己内心时的创作。有时候我创作之后都很难理解自己的作品,我想这大概正是因为成人已经很难时时处在那种纯净的心境里了。但是孩子可以,所以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
场外画面:王大雷在中央美院授课时,从不会告诉学生不可以怎么做,他也从不去纠正学生。他觉得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理解,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表达艺术是最好的。他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气质给予提醒。虽然他只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呢?但是学生会领悟到,老师是在时时告诫他们,要按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表达艺术。
上一篇:女儿考验父亲的执行力
下一篇:父母心得:我家可心可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