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消极抵触的情绪产生,这是好的心理机能;但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反而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欣然接近它,这就是变态的心理机能。
一次失利,名校高材生的差点离开人世
在2006年的时候,东北网10月22日报导了一个案例:名牌大学毕业,跨国经贸公司企划部经理兼总经理助理和翻译,28岁的郝蕾因成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服毒轻生。她参加过27次各种考试,获得18个职业等级证书。
刚跳槽到这个公司,任职企划部经理兼总经理助理,担心自己能力不能服众的郝蕾,决定参加成人高考给自己的履历镀镀金。在考完查询自己考试成绩的时候发现数学考试中最后的几道大题她一道也没有答对,这个打击对于要强的郝蕾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我越想越窝囊,平时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竟然在这小河沟里翻船了。这太丢人了,我受不了。”
当天晚上郝蕾回想自己过去参加考试时的辉煌成绩,承受不了打击的郝蕾将家中药箱里的药全部拿出来混在一起一口气吃了下去……
所幸,起来晨练的父亲发现了轻生的郝蕾,紧急送院之后,保住了性命。但脱离危险后的郝蕾,总是念叨着考试的事情。
心理医生给郝蕾下了诊断书:郝蕾患上了“嗜考症”,而且“这种病并不是在毕业后得的,而是在她上学的时候就应该已经有发病的迹象了。”
是什么造就了“嗜考症”?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收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爱”上这个刺激方法,即便这个刺激再危险,仍然乐此不疲。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用较轻的电流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然后让小白鼠学会控制这个点击方法,在这之后,小白鼠什么都不会做,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电击自己,一直到死都不肯停止。
“嗜考症”,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是精神类疾病。患上“嗜考症”的人,对考试有着近乎痴迷的迷恋,当考试失败,他们通常有三种表现:
不学习心里就发慌
自虐倾向
自杀倾向
可以说,患上嗜考症的人以考试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以成绩为自己第一生命,这是一种病态而单一的价值取向。就仿佛那只把自己点击致死的小白鼠一般。
考试上瘾,源自于不正常的奖罚方法
在很多家庭中,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学习:考好了可以吃大餐、买玩具,甚至给予一整天的时间玩游戏,在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无论孩子做得多出色都得不到这些奖励,甚至根本得不到奖励。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就会得到眼里的惩罚。
这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奖罚办法,是催生孩子考试瘾的温床;
成绩高于成绩自身的意义,让人考试成瘾
成绩,本应有的意义是反映孩子阶段性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的标准,然而一些家庭会让成绩的意义无限升华。
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用做,唯一的“任务”就是取得好成绩。考好了,有奖励,父母也因此高兴无比大夸孩子;考砸了,父母焦虑不安,甚至互相指责,看向孩子的眼神都充满失望。
这让孩子的成绩成了家庭和睦的灵丹妙药,给了孩子错误的信息,唯有成绩优异,才能家庭和睦,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成绩还是那个成绩,但意义已经远超成绩本身。
就如郝蕾,她的父母非常严格,高中规定她必须拿到班级前五名,为此不惜血本送她去读奥数、话术、剑桥英语等辅导班。家庭本不宽裕,因此承担了更重的经济压力,郝蕾认为必须为父母的付出负责。
“当时我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每天除了考试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格,从小到大任何一次测验我都比其他同学考的分数高。”
“我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同学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每次考试我都要求自己必须排到前5名。特别是高三模拟考试,每次考试我都在盼望它早些到来,好拿个好成绩回去给父母看。”
“虽然我考不好父母也不会很严厉地说我,只会鼓励我,但是我受不了他们那种带着失望的眼神,每当看到他们那种眼神我就觉得对不起他们。而且我还喜欢看到我考了好成绩以后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喜欢他们摸着我的头夸我是好姑娘时的感觉。”
表面上看,那些喜欢考试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学生,喜欢拼命给自己充电的成年人都是优秀员工,但实质上得了这种强迫症的学生和成年人,他们缺乏安全感,惧怕挫折,受到挫折后很难恢复信心。他们头上的光环越多,压力越大,终有背负不起的时候。
一旦失败便导致意识和价值观崩溃,精神塌方,最终成了考试的牺牲品。推究起来,“嗜考症”的病根不在于患者本身,而在于当前的学校、家长、社会对考试成绩和那些所谓的证书的过分重视,使患者被动考试形成习惯,把考试当成了自己单一的生活方式,喜忧皆为之所系。
学习上瘾≠考试上瘾
学习上瘾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和考试上瘾划等号。两者获得快乐的底层是不一样的。
学习上瘾的孩子,享受的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是天然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了解之后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属于他自己,不需要外界的任何奖励或者认同。
而考试上瘾是的快乐为了他人而存在的,为了别人认同而存在的。
如何防止考试上瘾?
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爱上考试之后的奖励和认同,这是防止孩子考试上瘾的根本核心。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拒绝单一奖赏方式
单一的奖罚方式,就如电击至于小白鼠,会给孩子对于考试的错误认知。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查字典幼儿网查字典幼儿网分享快乐,但不必非得给予他奖励。用奖罚来做成绩的认同,那么孩子不患上嗜考症,也有可能以考试成绩来和家长讲条件。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请记得,考了好成绩,本来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奖励:学习所得的奖励。
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
当孩子考砸了,请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他遇到了困难,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责骂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让孩子本就被成绩“惩罚”的心情变得更难过。
拒绝高要求,即便高付出
一些家庭,会和郝蕾的家庭一样,要求孩子考前五名、前三名,为此家长也付出不小:挤牙膏都要挤出给孩子上补习班的钱。
把每一次考试放到一整个学期、整个学习生涯、乃至孩子整个人生来看,真的没有如此重要。反过来,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所谓的付出,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孩子缺补习,还是缺关爱?
更不要用“我那么拼命赚钱供你读书补习,你就给我看这个成绩?你对得起我们么!”来试图激励孩子,这不是激励,这只是在加重孩子自身的负罪感。
让成绩就是成绩,不要随意升华
成绩,只是展示孩子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不好,通过考试可以查漏补缺,而不是通过成绩决定了孩子的人生,乃至因为成绩而决定父母的关系是否和睦。
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
不要让孩子只把成绩当成唯一精神支柱,压力是成绩,解压方式也是成绩,人生全是成绩,生活可不仅仅是成绩。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
不要把爱好当成任务,当成必须完成且必须做好的任务。爱好,仅仅是为了开心存在。所以才能泄压,而不是增压。
好的人生,应有各种各样的快乐!
淅爸有话说:反观我们的一生,成绩在学生时代确实重要无比,但我们今时今日的失败或者挫折,真的就是因为当年成绩不好吗?不要再用“没有好成绩,就没有好人生”来激励孩子。共勉。
上一篇:夏季坐月子太难熬?破掉这6大“不
下一篇:为何越多的娃“性早熟”?医生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