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女人容易失去受孕能力-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备孕百科 >不孕不育 >高龄女人容易失去受孕能力

高龄女人容易失去受孕能力

2016-12-09

三大透支:年龄超过35岁

1990年我成为一名妇科医生时,女人们多在25岁左右生育;10年过去了,生育的平均年龄往后推迟了大约5年,30多岁生孩子很平常。

从女人的生理规律来说,生育能力最强在25岁,30岁后缓慢下降,35岁以后迅速下降,44岁以后,87%的女人失去了受孕的能力。

最近国外做了一项实验,体外进行人工授精,40岁以上女性的卵子与年轻男子的精子为一组,30岁以下女性的卵子与50岁以上男子的精子为另一组,后者的成功率显著比前者高。这说明,年龄增长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更大。

对于男性,精子每30天就会更新一次,而对女人,从一出生开始,卵子就与我们随身相伴,我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年龄都会影响到卵子的质量。超过35岁,意味着卵子已经陪伴你经受了35年的空气污染、电离辐射、各种化学物质,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35岁以上怀孕的女人通常是经过一番策划的,打击也就格外沉重!因此,如果有做母亲的打算,最理想的生育年龄是26~30岁,如果条件还不成熟,也可以尽量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来推迟年龄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四大透支:经期性生活

时髦女性张扬着经期不快乐,枉度好时光,将经期性生活的古老禁忌一股脑儿打个粉碎,另一些时髦的医生也声称:只要本人感觉好,经期性生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对此我实在不能苟同。因为,经期性生活很难避免两种危险,一是盆腔感染,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二者都是摧残生育能力的杀手。

宫颈平时有黏液栓将其封闭,防止阴道中的细菌进入盆腔,而在月经期间,宫颈很松弛,保护作用下降,而性高潮中,身体里会产生负气压,将细菌和血液吸入盆腔。

细菌会造成感染,而逆流的经血在盆腔里种植下来,月经期间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如果不避免,那么,可能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我本人认为:必须等到月经末期,仅有少量咖啡样分泌物时,性爱才安全,而且必须使用避孕套来预防感染。

五大透支:性传播疾病

在一切性传播疾病中,衣原体和淋病最为危险,经常毫无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盆腔炎,造成不孕症。

因此,慎重选择性伴侣很必要,爱的代价不要是未来做母亲的幸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与“高龄女人容易失去受孕能力”相关文章
男人最容易忽视掉的杀精食物
可乐喝多了会杀精吗碳酸饮料对生
如何预防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
输卵管性不孕的原因及症状
中国男性精子质量下滑,8成男性
看过“高龄女人容易失去受孕能力”还看
痛经女人好“孕”全攻略
空调吹多了吹出了不孕症?
外用避孕药
输卵管卵巢炎不孕
黄体不足
猜你喜欢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及治疗
新生儿窒息对健康的影响
预防新生儿打嗝的6妙招
宝宝脐带炎症的3个表现
新生儿吐奶该怎么办?
什么是婴儿先天性食道闭锁?
对宝宝智力有害的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吐奶该如何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防护及治疗
生理性黄疸是如何产生的呢?
新生儿易窒息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措施
婴儿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防治措施
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护理法
发现宝宝黄疸应及时诊治
新生儿为何会患上低血糖
新生儿打嗝该怎么办?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新生儿湿疹的护理要点
早产儿感染性腹泻护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宝宝先天性眼睑内翻倒睫
新生儿肺炎常见的并发症
新生儿期预防肺炎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低血糖有哪些症状
安定可预防宝宝高烧惊厥
早产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
宝宝窒息时该如何急救?
预防新生儿打嗝的方法
新生儿溶血病的7个症状
宝宝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早产儿脑瘫发病机制有哪些
新生儿打嗝的常用拍嗝姿势
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的症状
如何有效的预防宝宝脱水?
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吐奶的预防方法
新生儿黄疸有哪些注意事项
是什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酸中毒等代谢紊乱的症状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咳嗽以及肺炎常见的病症
新生宝宝低热不需要退热
预防新生儿脐炎发生的呵护技巧
干细胞治疗还是存在很多局限
新生儿黄疸何时可以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