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宝宝,是指满三十七周后三十八周起算足月;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体重身高偏低,身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早产宝宝与足月宝宝有哪些区别呢?
1、肾脏功能
总产儿由于肾脏发育不成熟,抗利尿激素缺乏,尿浓缩能力较差,故生理性体重下降显著,且易因感染、腹泻等而出现酸碱平衡失调。
2、肝脏
早产儿因肝功能尚不健全,各种酶的发育亦较慢,故生后生理性黄疸较重,持续时间亦较长。贮存维生素K较少,凝血因子低故容易出血。合成蛋白质功能亦低,易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
3、血液
早产儿血液成分与足月儿相比,血小板数比正常新生儿少。出生后,体重愈轻,其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愈早,且毛细血管脆弱,因而容易发生出血、贫血等症状。
4.免疫力
早产儿由于全身各脏器发育尚不够成熟,因此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较足月儿差,血浆丙种球蛋白含量低下,故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弱,即使轻微感染也可发展成为败血症。
5、外形特点
早产儿的外形特点较为鲜明,通常表现为皮肤柔嫩,呈鲜红色,表皮菲薄可见血管,面部皮肤松弛,皱纹多,头发纤细像棉花样不易分开,外耳软薄,立不起,紧贴颅旁,颅骨骨缝宽,囟门大,囟门边缘软。乳腺在33周前摸不到,36周很少超过3毫米。乳头刚可见。女婴大阴唇常不能遮盖小阴唇。男婴睾丸多未降入阴囊。胎毛多,胎脂布满全身,指(趾)甲软,达不到指端,足趾纹理仅前端有1~2条横纹,后3/4是平的。
6、体温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健全,皮下脂肪少,易散热,加之基础代谢低、肌肉运动少,产热少,故体温常为低温状态。但由于汗腺发育不良,包裹过多,又可因散热困难而致发热。故早产儿的体温常因上述因素影响而升降不定。
7、生长发育
由于早产儿需要更多的营养,出生后比足月新生儿长得更快,足月新生儿1周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而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如果喂养得当,生长发育很快。由于长得快,极易发生佝偻病及其它营养缺乏症。
8、消化
早产儿因为吸吮及吞咽反射不健全,易发生呛咳。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胃容量较小,排空时间长,故易吐奶。胃肠分泌、消化能力弱,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障碍。
9、呼吸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通常有呼吸浅快不规则,甚至呈间歇或呼吸暂停。哭声低弱,肺的扩张受限制而常有青紫,喂奶后更为明显。咳嗽反射弱,粘液在气管内不易咳出,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及吸入性肺炎。
准妈妈怎样才能预防早产
1、注意休息
休息对所有孕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有早产危险的孕妇。每天上午和下午坐着时要抬脚。如果出现早产征兆,应左侧卧床休息1小时。应增加休息时间,但不建议有早产先兆的孕妇长期卧床,因为长期卧床可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2、预防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道感染。**道感染是早产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道感染中,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侵入绒毛膜羊膜,进而刺激蜕膜细胞产生细胞毒素和前列腺素,引起早产发生。所以,孕期应该加强会阴部清洁保健,穿棉质、透气的内裤,不乱用清洁液。使用清洁液不合理,反而引起感染。
3、戒烟酒
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避免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要保持精神上的愉快。
4、改变你每天的活动
怀孕期间,孕妇如果在工作,要注意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最好是在你怀孕时调换部门,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的工作,或者干几个月非全日工作。如果在家,擦洗地板、刷墙或其他繁重的家务活不要做,可以做一些轻巧点的家务活,如熨烫或折叠衣服,或准备饭菜等。
5、运 动
慢步、骑自行车和其他有氧运动一般不会给孕妇带来问题。如果你感到有征兆,应该立刻停止,并且去看你的妇产科医生。
6、**
孕晚期尽可能避免**。如果**时,你有绞痛、挛缩或其他征兆发生,应立即停止**,并把征兆告诉你的妇产科医生。
7、孕期摄取合理充足的营养
孕妇要负担母体和胎儿的营养需求,所以一定要加强营养意识,饮食要保证热量,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如果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继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与早产也有密切关系。
8、避免过于劳累
孕晚期最好不要长途旅行,避免路途颠簸劳累诱发子宫收缩。如果必须旅行,那么旅行前告诉你的妇产科医生你已发生过的征兆,而且至少每隔1个小时就要站起来到处走走。
不要长时间持续站立或下蹲;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以免碰撞到腹部;走路,特别是上、下台阶时,一定要注意走稳,避免跌倒。
9、孕期注意口腔健康
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口腔疾患是牙周病,口腔厌氧菌感染性牙周病是流产及早产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应该在孕前就治疗口腔疾患。
查字典幼儿网温馨提示
有**分泌物增多或气味异常,外阴瘙痒或烧灼感等症状的孕妇,以及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产科门诊进行**和宫颈分泌物的检测或者培养,如果证实存在感染,则应该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上一篇:胎儿缺氧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下一篇:孕妈妈身边存在的13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