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吮指-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1-3岁百科 >幼儿成长发育 >幼儿吮指

幼儿吮指

2015-03-30

幼儿吮指通俗地说,就是年满1周岁的宝宝吃手指。虽然“吮指”对婴幼儿而言是常见现象,但并非可以时刻鼓励。幼儿吮指有哪些表现?婴幼儿为什么爱吮指?家长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真相,才能更好的保护宝宝不被吮指行为危害,健康成长。

什么是幼儿吮指

幼儿吮指的是年满1周岁的宝宝仍吸吮手指现象。婴儿时期,宝宝通过“吮吸”的方式进食。所以,在这一时期,吸吮手指对宝宝而言十分重要,家长应加以鼓励。但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不加节制的手指“吸吮”百弊而无一利。此阶段,作为家长,要时刻留心判断宝宝吸吮手指的可能性原因并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吮指癖”。

幼儿吮指的表现

宝宝最初是通过小嘴巴来认识世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宝宝吃手、啃玩具等场景。看待幼儿吮指现象,家长第一步要明确,这是一个宝宝都会经历的时期,从吸吮手到选择性的吸吮手指,反而说明了宝宝有了大脑支配行为的能力。一般将宝宝吮指分为不同阶段,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时期。

· 婴儿阶段

1.宝宝不满3个月,只要触碰婴儿的口唇周围,很可能引起“吸吮反射”。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反射行为。所以不满三个月婴儿,常常会吸吮手指满足吸吮要求。这种吸吮现象在人工喂养婴儿中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家长通常不会让孩子长时间吸着空奶瓶,所以对人工喂养婴儿而言,吸吮体验较少,需要通过吮指满足心理需要。

2.一般情况下,3―4个月后,婴儿吸吮要求会逐渐减弱,6―7个月后将自然消失。家长要细心观察,若宝宝在6个月以后才出现吸吮手指现象或者之前的“吸吮”情况没有改善反而加重,可能就是宝宝缺乏安全感,需要自我安慰的征兆了。家长必须细心观察婴儿各方面生活状态,帮助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

3.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长牙。宝宝一旦开始长牙,口腔内分泌出的口水就会增多,即将“破土而出”的牙齿会让宝宝牙床不适,这个时候,宝宝会通过吃手“抚摸”牙床,让自己舒服。

· 幼儿时期

当宝宝进入幼儿时期,通过不再靠吸吮满足心理需要,寻找安全感。若1—3岁甚至更大的宝宝仍然不自觉的出现吮指现象,作为家长,要懂得留心观察并适当干预。观察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常吮指,每个宝宝吮指的时机不同,有的在焦躁、过虑、紧张时会通过吸吮手指镇定情绪;有的宝宝会通过吮指帮助入睡。吮指时机不用,解决方法也不同,一旦吮指现象变得无限制,甚至影响宝宝牙齿发育,需要立刻矫正。

幼儿为什么爱吮指

吮指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意义不同。

1.6个月前:吸吮需要

吸吮反射是维持生存的本能现象。不满三个月的婴儿为满足吸吮的要求,常常会把吮指当做生理需要。

2.6个月后:自慰需要

若婴儿出生6个月后,仍然存在吮指现象,此时,婴儿不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是寻找一种心理安慰。一般情况,6个月的婴儿就能够感受世界,开始懂得喜怒哀乐,一旦离开父母怀抱或者熟悉的环境,变得很没安全感,这个时候,很多婴儿会选择吸吮手指排遣忧虑。一旦出现固定吮吸一个手指,家长需要早一点干预。一旦出现“吮指癖”,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幼儿吮指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吮指并没有不好,但家长仍要谨慎观察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幼儿吮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危害。

1.手指受伤

爱吮指的宝宝,手指常常被口水侵蚀,很容易受到损伤,发生蜕皮、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手指变形。另外,吮指容易对牙齿产生压迫,影响牙齿健康生长,长期吮指可能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出现龅牙、牙齿闭合不良等情况,引发口腔问题。

2.细菌感染

宝宝天性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时不时东摸摸、西动动,手指非常容易粘上脏东西。若手指在没有清洗的情况下入口,容易将病菌带入口腔,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3.心理焦虑

宝宝依赖吮指,除了影响身体健康,对心理的影响会造成不良后果,通常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危害很大。

如何应对幼儿吮指

幼儿吮指行为需分年龄层区别对待。

1.0~6个月:鼓励吮吸

对不满12个月的宝宝而言,吮指是智力发育的信号,宝宝通过吸吮,大脑得以发育,促进身体协调能力发育。此外,吮指也可帮助宝宝缓解紧张情绪。

· 怎么鼓励?

(1)适当延长喂奶时间 

采用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帮助宝宝增加吸吮体验。母乳喂养同时,妈妈应该边喂边抚摸宝宝,通过温柔抚摸的方式增加宝宝安全感。

人工混合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奶瓶和奶嘴。奶嘴口太大容易导致宝宝喝奶过大吸吮欲望得不到满足。

(2)合理使用安抚奶嘴

新手妈妈若担心宝宝因吮指造成病菌入口,可考虑使用奶嘴。不仅能帮助宝宝入睡,也能锻炼吮吸能力。但需经常给奶嘴消毒,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6个月之后至3岁:寻找吮指原因  

满6个月的宝宝通常因为缺乏安全感而爱吮指。这个时期,若宝宝依赖吮指,父母要注意寻找吮指原因。

· 如何应对?

(1)常陪伴,增加宝宝安全感

宝宝也很容易孤单,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宝宝。和宝宝游戏玩耍、带宝宝游玩旅行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倍感温暖,从而放弃吮指习惯。

(2)为宝宝找寻“玩伴”

父母可以帮宝宝准备适合集体游戏的玩具,邀请其他小朋友和宝宝玩耍,让宝宝从中体会到交友的乐趣,排遣孤单。如果宝宝本身性格较敏感,除了找小伙伴排遣孤单,建议家长给宝宝准备一个信赖的替代品。比如,给宝宝随身携带由小玩到大的玩偶,可以代替吮指给他以安全感。

3.3岁以上:矫正“吮指”行为  

若宝宝已满3岁仍然改变不了吮指习惯,家长必须立即矫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怎么办?

(1)自我调整,满足宝宝情感需要

建议家长首先调整自己心态,多赞美少批评,重视宝宝情感需求。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一旦宝宝开始吮指,家长可以适时做些其他事转移宝宝注意力。比如发掘宝宝兴趣爱好,当宝宝投入到感兴趣的事务中时,吮指习惯可能会被逐渐淡忘。

(3)遵医嘱,心理治疗或行为干预

若是宝宝吮指行为非常严重的,建议带宝宝咨询专业儿科医生,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如果是心理问题,就尝试心理治疗。其他情况可通过佩戴矫正器等方法行为矫正,及早帮助宝宝戒掉“吮指癖”。

预防幼儿吮指的方法

从婴儿时期,家长就可以开始预防宝宝养成吮指习惯。

1.妈妈最好采用母乳喂哺,哺乳过程中避免急躁,让宝宝充分感受母亲的温暖。人工喂养也要选用合适奶嘴,洞口不宜过大过小。

2.不要长时间将宝宝一个人放在床上,避免宝宝因无聊而吮指。

3.一旦发现宝宝有吮指倾向时,转移宝宝注意力或者用衣袖遮盖住宝宝手指,妨碍宝宝吮指。

4.家长切记多陪伴宝宝。

给家长提供以下妙招,供参考:

1.选择悬吊玩具、摇铃等锻炼手部能力的玩具供宝宝娱乐,让其明白吮指不是唯一的“手部动作”。

2.让宝宝接触各种类型事物,提升认知能力。注意培养宝宝的兴趣爱好,增加其除吮指外的其他注意力。

3.温和生动的与宝宝沟通,避免被粗鲁谩骂,加大宝宝心理压力。面对幼儿吮指,父母尤其不能急躁,可先分析吮指原因,再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把大人的焦虑情绪带给宝宝。

查看全部

上一篇:幼儿长牙

下一篇:宝宝多汗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律动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优质课-江苏-魏云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与“幼儿吮指”相关文章
80后父母必看必读:幼儿启蒙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浅谈
小孩尿床治理方法推荐
宝宝视力发育表一览
宝宝睡前读本:中元节的由来
看过“幼儿吮指”还看
六大“夏季病”曝光你家宝宝中招
宝宝任性的有哪些原因呢?
怎样培养学龄前宝宝良好的阅读习
宝宝为什么爱发脾气?
幼儿长牙
猜你喜欢
产后腰痛的食疗调理方法
新妈妈如何远离产后风湿疾病
新妈妈如何预防产后大出血
如何解决产后便秘的烦恼?
产褥期怎样防止月子病的发生
新妈妈产后积奶的常见原因
产后导致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识别产褥感染的症状?
产妇得了月子病该怎么办
避免产后风湿病的方法
产后肛裂可造成的4个危害
产后肛裂要怎么治疗才有效?
产后常见的月子病有哪些
导致产后中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产后风湿的3大预防措施
产妇发烧的原因及八大应对策略
产后止血控制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产后发生产褥热的8大症状
产褥期如何防止便秘、痔疮发生
哺乳期感冒不能吃的药物
产褥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产褥期大小便异常的防治措施
产后如何有效的预防感冒
产后妈妈如何预防痔疮来扰?
新妈妈颈部疼痛的缓解方法
产后风湿的症状与诱发原因
新妈妈产后风湿的对抗措施
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如何预防失血过多的腹痛
产褥期间乳腺炎的护理方法
新妈妈哺乳期间要注意补钙
产妇需了解产褥期的恼人症状
产褥感染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新妈妈产褥中暑的表现症状
所谓的月子病是怎样发生的?
引发新妈妈产后风湿的原因
诱发产后大出血的7大原因
产褥期间出血量大怎么防治
如何避免产后风湿疾病的困扰
哺乳期感冒的治疗小偏方
产后便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产后患乳腺炎该怎样进行治疗?
产后疾病:什么是产后大出血
“月子病”并非只能月子里治
产褥期间背腰部疼痛怎么办
产后尿潴留的应对方法
治疗产后腰痛的食疗调理方
别忽视,新妈妈的耳朵健康
产后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产后脱发的4个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