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孕期百科 >孕期保健 >眼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眼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2016-10-13

在湖南凤凰县城有位美丽的小女孩,她能歌善舞,曾获得过《青春中国》舞蹈大赛一等奖、《星光大道》诗朗诵一等奖。然而,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致盲的原因是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由于发现不及时压坏了视神经。在我从医的20多年中,遇到因没有及时治疗而严重影响视力的孩子实在太多了,有的甚至还成了盲人,其实很多眼病如果及时处理,完全可能治愈。而眼病的预防更应从胎儿期开始。

当母亲怀上孩子的早期,就应该做好宝宝眼睛的保健。千万不要接触X光射线,射线会影响孩子眼的发育。孕妇对于一些疾病要预防,尽量防治感冒,感冒了千万不要乱用药。母亲患病对胎儿影响很大,轻则可能导致一些先天性的眼疾,重则会造成失明。在我们对长沙市盲聋哑学校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74.39%的儿童盲和低视力是由先天遗传性眼病导致的。

宝宝诞生后,要注意仔细观察眼睛,发现先天性眼疾进行治疗。很多先天性的眼病,如先天性的白内障、青光眼,只要早治疗,很有可能得到康复,尤其是早产儿要及时定期检查,因为早产儿患眼疾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我院接诊了一个全国最低体重500克的早产儿,当时发现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立即进行手术处理。现在孩子视力恢复了正常。

宝宝两岁之前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眼病治疗的黄金期,要注意定期检查孩子眼睛。先天性斜视、弱视都必须早治疗。对弱视、斜视而言,3岁之前是关键期,6岁之前是敏感期,2-5岁是弱视治疗最佳时机,越早治疗疗效越好,6岁后治疗效果差。治疗弱视的最好方法是配戴矫正眼镜。

斜视一旦发现必须尽快治疗,千万不能“等孩子长大以后再说”。后天性内斜视中有部分是由中高度远视导致,早期配戴矫正眼镜,斜视可完全矫正,达到理想的效果。弱视治疗原则是早期采用戴眼镜、遮住健康眼等办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功能训练。

目前儿童近视眼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增加,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先天的,但大多是后天的。对于儿童近视眼,我们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目前最有效最科学的矫正办法是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让孩子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偏食,尽量远离电子产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与“眼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相关文章
如何控制怀孕期间饥饿感?
孕期营养怎么保证孕期怎么吃比较
怀孕期间症状怀孕期间注意事项
孕妈妈冬季要如何养生?
孕期吃红枣补血别和葱搭配
看过“眼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还看
乳晕长毛
孕妇吃什么钙片好
如何减少孕吐
乳晕颜色深怎么办
孕妇缺乏维生素B2
猜你喜欢
婴儿房间玩具的安全放置
早产儿与硬肿症
早产儿出生时的处理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现象父母要了解
部分“成人病”缘于早产
新生宝宝可以吹空调吗?
宝宝肚子闹脾气的常见表现与护理
宝宝上火身体有暗示妈妈要知灭火
什么是早产?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怎么做
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照护5件不可信的老一辈说
新生儿额和眼脸的色痣需要治疗吗
新生宝宝的房间设计安全
控制过敏性鼻炎病情妈妈应做好预
培养新生儿游泳的10个注意事项
阻碍新生儿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宝宝洗澡时的安全指南
新生儿乳房肿胀不能挤压
早产三胞胎过年难团圆
婴儿呛奶时的护理与急救措施
宝宝吃玩具时该注意什么?
新生儿体重越轻越要防范低血糖
早产儿也会感到疼痛
新生儿尽量减少与外人的接触
新生儿居家卫生安全的注意事项
新生宝宝7大疾病易与感冒混淆妈
新生儿出生时会长牙吗
新生儿肺炎,需加强护理和监护哦
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事项
宝宝老溢奶妈妈需警惕
宝宝囟门的6种异常现象需注意
育婴房家具的安全选择
婴儿床选择时的安全事项
新生儿呼吸时嗓子发吱吱响正常吗
英发现:早产儿长大后更快乐
早产儿要层层“闯关”
新生儿黄疸可能导致智力残疾
哪些疾病会影响新生儿智商
新生儿爱攥拳拇指不伸开正常吗
别拿米汤冲调奶粉
新生儿吹空调的6大注意事项
秋冬交替是新生儿奶癣高发期
给宝宝洗澡须知的注意事项
正常新生儿特点有哪些
宝宝牛奶过敏是怎么回事?
早产儿长大后其实更快乐
新生儿事故的注意与预防
早产宝宝吸氧的危害性
新生儿重要的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