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新妈妈患痔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上)-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疾病 >产后新妈妈患痔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上)

产后新妈妈患痔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上)

2016-05-24

如何预防产后痔疮?

1、勤喝水、早活动。

由于产后失血,肠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喝水,早活动,可增加肠道水分,增强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2、少食辛辣、精细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

一些妇女产后怕受寒,不论吃什么都加胡椒,这样很容易发生痔疮。同样,过多吃鸡蛋等精细食物,可引起大便干结而量少,使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较长,不但能引起痔疮,而且对人体健康亦不利。

因此,产妇的食物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纤维素较多的食品,这样消化后的残渣较多,大便时易排出。

3、勤换内裤、勤洗浴。

不但保持了肛门清洁,避免恶露刺激,还能促进该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预防外痔。早晚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及肛周,使会阴部清洁、干爽,内裤常换常洗,选用柔软并质量可靠的毛巾。

4、早排便、早用开塞露。

产后应尽快恢复产前的排便习惯。一般3日内定要排次大便,以防便秘;产后妇女,不论大便是否干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开塞露润滑粪便,以免撕伤肛管皮肤而发生肛裂。

产后如何预防痔疮?

妇女怀孕后,子宫体增大,使母亲盆腔内压力增加,造成肛门周围的静脉肿胀淤血,形成痔疮。

要预防产后痔疮,必须从孕期做起。由于子宫增大,盆腔内压力增加是无法改变的,但可防止痔疮的加重,如避免便秘,避免久立久坐,调整饮食等。产后,随着胎儿的娩出,胃,小肠,大肠恢复到正常位置,由于压迫因素的去除,肠蠕动变慢,加之分娩后盆腔肌肉及肛门周围肌肉过分紧绷,会阴伤口疼痛及痔疮痛,产妇不敢用力大便,产后多卧位,活动少,腹壁松弛,又多进食少渣食物,易发生便秘,使痔疮加重。

因此预防产后痔疮,除孕期避免便秘外,还需在产后增加活动,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调整饮食,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减轻局部疼痛,如肛门冷敷或热敷,亦可涂痔疮油膏,或使用作用比较缓和的甘油栓通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与“产后新妈妈患痔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上)”相关文章
为什么会患产后痔疮产后痔疮的危
产后抑郁症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的
产后并发症是什么产后大出血容易
产褥感染产妇宜取的体位跟预防治
产褥感染怎么办产褥感染的七大处
看过“产后新妈妈患痔疮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上)”还看
结核性盆腔炎
产后关节炎
输卵管积水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产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产后新妈妈要定时量体温!
新妈自然分娩产后的恢复方法
产后减肥如何把握好最佳时机?
新妈妈产褥期间的恢复及保健常识
产后妈妈如何防止宫缩的出现
产后“紧腹束腰”不利健康
减重3原则,产后均衡饮食很重要
如何避免产后乳房下垂?
产后散步是有效的减肥方法
产后减肥的应注重4大要点
产后护理必知的9个护理要点
产褥期新妈妈的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产妇来经时间不规律原因及防治措
新妈产后长痘痘的预防与护理
新妈产后脱发的最佳预防方法
产后如何保养能让乳房保持健美
产后调养的内容与休息调养方法
产后如何观察恶露情况是否正常
产褥期间新妈妈要关注初乳
产后保养错误观念危害多
气虚体质产妇的运动方式
自然分娩:产后第一天就开始活动
新妈妈月经恢复的最佳时间
产后恶露是产妇健康的标志
新妈妈产后肥胖之瘦身秘笈
产后新妈妈经血过多的原因
产后舒缓运动可促进身体恢复
新妈产后乳房护理很重要
产妇等待身体康复才可恢复正常生
产后有利于锻炼腹部肌肉的美腹操
新妈产后如何恢复苗条身材?
新妈妈塑身要从坐月子开始做起
哺乳后乳房不对称是怎么回事?
产后肥胖的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新妈产后头皮护理的10个秘诀
新妈妈哺乳后乳房萎缩怎么办?
孕妈妈如何预防孕早期出血呢?
产后身材能否恢复苗条曲线?
剖宫产产后身体的恢复方法
有利于产后恢复的动作:卷起卷下
产后如何恢复产前的好身材
产后花样散步:让你减肥又瘦腿
产后掉发的原因是什么?
产后乳房护理保养的重点及好处
新妈妈产后如何塑造完美体形
产后正常的月经量是多少?
产后脱发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新妈减重3秘诀,把握黄金时期
产后健身运动:坐姿卷腹
新妈妈分娩后1周内的恢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