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恢复期间的7大注意要点-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月子百科 >产后保健 >产后恢复期间的7大注意要点

产后恢复期间的7大注意要点

2016-05-20

1、环境

产妇居住的环境要安静、舒适、阳光充足。室内还要定时通风(但要避免对流风),以保证空气清新,给宝宝妈妈提供足够的氧气。室温一般应保持在18-22度,湿度为60%-65%。如果是在冬季,为保持室内的湿度,可在暖气上或炉火上放个水盆,让水气蒸发出来。

2、休息

产后恢复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否则产妇会出现焦虑、疲倦、精神抑郁,还会影响乳汁的分泌。此外,每天争取能有10小时的睡眠,睡时要采取侧卧位,利于子宫复原。

3、饮食

产后胃肠道蠕动能力较弱,因此产后最初几天应吃些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要多喝些汤类,有助于下奶;多吃些水果、蔬菜,以补充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哺乳的产妇还要补充含钙的食品或者钙剂。每日热量的供给为2700千卡3000千卡,其中主食400克,鸡蛋2个,牛奶25 0克,肉类100克-150克。豆制品100克,青菜和水果400克~500克。饮食要均衡,少吃辛辣,三餐之外还应适当加餐。

4、产后活动

产后8小时可以在床上坐一会儿。如分娩顺利,产后12小时可以下床、上厕所。产后24小时可以随意活动,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久蹲或做重活,以防子宫脱垂。产后8周可逐渐恢复正常工作。产后体操有助于形体恢复。

5、清洁与卫生

产妇的个人卫生十分重要,使用的卫生贴、会阴垫要经过消毒来菌。还要勤洗澡、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如有会阴切开,伤口尚未拆线,每日要擦洗一次外阴。饭后要漱口,按时刷牙,注意口腔卫生。

6、注意恶露的变化

产后阴道排出的分泌物称为恶露。其中含有血液、坏死的子宫蜕膜和黏液。恶露的颜色由血性逐渐变浅,量也逐渐减少,大约产后4个星期至6个星期干净。

7、月经的恢复

哺乳者月经会推迟,大约8周-10周恢复月经;有40%不哺乳的产妇于产后6周-8周月经来潮,只有10%-15%的哺乳妇女在产后6周月经来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中班语言《小老鼠上灯台》优质课(吴佳英)(评比一等奖)

与“产后恢复期间的7大注意要点”相关文章
产后恢复注意事项产后恢复的误区
产后子宫恢复注意事项产后如何对
顺产和剖腹产的区别产后如何恢复
坐月子做不到这几点30天也白费
为啥别人生完孩子更漂亮你却明显
看过“产后恢复期间的7大注意要点”还看
妊娠修复霜能消除妊娠纹吗?
产后盆底修复
回奶的方法
当妈后,如何与单身狗做朋友?
断奶后会瘦吗
猜你喜欢
如何选择孕妇裤?孕妇冬天穿什么
女性怀孕后脚部会发生什么变化?
冬季保养宝宝肠胃,育儿达人有一
爱美新妈妈如何才能恢复孕前的美
给孩子拍照开了闪光,母亲发现孩
​孕妇皮肤过敏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新妈妈如何尽快的让身体恢复苗条
我和老婆性生活挺多的,为何她一
2胎生不生?!主要是看这三个条
准妈妈不宜穿的鞋子
宝宝鼻出血的原因如何预防鼻出血
培养宝宝对于生活的规律感
母乳喂养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吗?
孕妇冬天穿什么鞋好?准妈妈护脚
六款美味煲,让冬季月子不再冷
怀男宝宝男孩的孕妇特征是什么?
优胜劣汰,双胞胎也有可能变单胎
一到吃饭就坐不住,10个方法来
子宫后位会影响怀孕吗
1岁关键期,这样教孩子受益一生
孕妈咪预防胃不适,看准养胃时间
孕妇用热水袋取暖易流产,是真的
孕妇生出畸形宝宝,原来是太爱美
宝宝冬季添加辅食原则,黄绿色蔬
如果避免长智齿?从小开始吃硬食
冬季流感发病率激增,孩子高烧不
孕妇吃橘子的好处孕妇吃橘子上火
宝宝上火怎么办宝宝去火的四种粥
巧用6个时间技巧助你养成天使b
孕妇洗澡能用浴霸吗?长时间使用
小儿睡觉磨牙是怎么回事
哪些时辰会生出俊男靓女?
孕妇冬季取暖要注意哪些事项
壮阳海鲜大全,吃出男人味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的9个坏处
宝宝冬季洗澡不挨冻的妙招
男人吃什么补精最快
患卵巢囊肿会影响怀孕吗?
胎教音乐曲目大全
宝宝冬季水果餐大全孩子吃什么水
备孕时,父亲抽烟影响孩子健康
马伊琍写的背奶的经历戳中无数职
孕妇能吃樱桃吗
产后7件事,新手妈妈必须了解
孕妇穿什么样的鞋好?
准妈妈必知的胎教三大禁忌
几种技巧遮挡产后出现的大象腿
​男人丁丁的6个小本领
小儿过冬"不要捂、不要捂、不要
二孩政策出台后最慌的是姥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