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儿童食用人参进补-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新生儿百科 >新生儿生理现象 >如何给儿童食用人参进补

如何给儿童食用人参进补

2016-05-19

儿童正值生长发育的时期,生机蓬勃,只要饮食调理得当,是不需要进食补药的。但对于某些病后体弱、先天不足的小儿,适当进补,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病后恢复。

人参是名贵药材之一,具有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开心益智,轻身延年的作用,被列为上品。人参功专补气,善治气虚诸证,尤其对元气欲脱的危急病最适用。气虚证一般是指脾气虚或肺气虚,脾气虚弱可见有倦怠乏力,不想吃饭,或胃部胀满,按之感到舒服,大便稀溏等症。肺气虚则可见乏力短气,容易出汗,语声低微,容易感冒等症。

人参虽然是补气要药,但不是所有小儿都可以应用。凡阴虚内热、食滞湿阻、水肿腹胀、夜睡不安的小儿,或感冒未愈的小儿,都不适宜服人参。服后可以加重症状,或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应引起注意。总之,掌握一个原则,即人参大补元气,不虚者禁用。

吃了人参后,一般不宜再吃萝卜。历代医家都认为,萝卜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当然,如果吃人参过量或实证误用人参,致小儿脘腹胀满,纳食不思等症,也可用萝卜治之,可生食也可熟食,这是取萝卜能解人参药性的作用。

小儿只要见到气虚的表现,也可适当服食人参,以补虚扶正,去病健体。人参有生晒参、红参、白参的区别,若患儿气虚兼有口干、汗多者,可用生晒参或白参;若气虚兼怕冷者,可选用红参,因为红参的性温热,多用于虚寒体质或秋、冬季节。

人参怎样用?用多少合适呢?一般应视小儿虚弱的程度,若久病元气大虚,量可稍大;若一般虚弱,用量则宜轻。3岁以下一般用1.5~3克,4~8岁可用至5 克,9~14岁则可用至10克。一般人参宜单独煎服,亦可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入杯中,加开水泡服,经多次泡后,还可将人参片嚼食。民间一般喜欢将人参与各种肉类炖服,起到补气益血(精)的作用,对小儿也可引起其服食的兴趣。一般可与鸡肉、猪瘦肉、兔肉、鸽子、鳖鱼等一起炖服,可根据患儿偏寒或偏热的体质选用性温或性凉的肉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与“如何给儿童食用人参进补”相关文章
新生儿正确抱姿新生儿能否竖着抱
宝宝天生是“吃货”其实都是原始
在新生儿眼里你是个什么东西
宝宝出生长速快4周有哪些新变化
无数个令父母激动的婴儿成长瞬间
看过“如何给儿童食用人参进补”还看
新生儿体温
娃娃生长发育的数字“指导”
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
新生儿生理现象
新生儿的成长标准
猜你喜欢
怀孕第30周准妈妈必知的温馨提
孕妇能吃果丹皮吗孕妇吃果丹皮的
小宝宝出现“假日综合征”怎么办
小儿咳嗽的检查及原因
全面了解新生儿黄疸,新手爸妈必
宝宝免疫检查是怎么回事
怀孕第28周准妈妈必知的温馨提
让宝宝爱上俯卧抬头练习的好办法
孕33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孕32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1
注意孕晚期的这些疼痛其实很危险
法国妈妈搞定宝宝吃饭的11种方
孕35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1~24个月宝宝认知、语言、社
孕妈冬天别偷懒动起来宝宝更健康
孕26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提高宝宝免疫力的肉蛋有哪些
2周岁宝宝饮食特点及喂养原则
孕30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小孩子睡觉出汗是怎么回事​
幼儿上幼儿园后的健康问题
如何给宝宝选择优质的驱蚊手环
孩子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超级奶爸速成手册,你达标了吗
孕23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秋天识别孩子七种咳嗽
孕29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噎食宝宝一命
新生儿常见10个问题的应对办法
鱼油会让宝宝更聪明真的吗
孕妇能不能吃粽子?
掌握正确胎教姿势宝宝更健康
孕27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羊水为什么会回流羊水回流怎么办
孕28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怎么带几个月宝宝出行
孕24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孕妇坐车竟然被骂真是奇葩
2周岁宝宝如何喂养2周岁宝宝吃
应对宝宝过敏知识大全
怀孕第35周准妈妈必知的温馨提
孕25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
新生儿补充什么鱼肝油好?
怀孕第32周准妈妈必知的温馨提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把屎把尿?
怀孕第36周准妈妈必知的温馨提
孕妇鼻子出血是怎么回事?
怀孕第2周准妈妈必知的日常工作
孕31周准妈妈的变化及保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