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高考新政下高中选课"走班" "同桌的你"或消失
2016-10-13
高考,是广大考生人生中一次相当重要的考试,牵系到万千家长以及老师的心。在教育的不断变革之下,高考新政即将开始实行。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高中教学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或正式进入走班的时代,而传统意义上的同桌也将逐渐消失。
长春晚报记者 肖虹
我们已经习惯了目前的高中教学模式每节课学生不动、老师来回走;固定的班级,相同的一群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3年。昨日,本报报道了2018年我省将进入高考改革的消息。即从2018年升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高中教学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式进入走班时代。按照教育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即从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3+3新模式。2020年前,我省继续实行现行高考模式不变。
新模式下的走班咋走?
实际上,走班制并不稀奇,这样的教学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的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走班制。相较于目前高中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走班制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
高考改革后的3+3考试模式,前面的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后面的3由学生自己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课中自选3门,数学老师会告诉你,这至少将产生20种以上的排列组合。这意味着,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可能是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走进不同的教室,听不同的老师讲课,下课后再对照课程表找到下一堂课的教室。如果看到这儿,你脑中浮现的是一些国外影视剧作品中,课间学生在走廊里从自己的置物柜翻出下一堂课的书,然后匆忙奔向下一个教室的画面,那么你想得不错,未来的走班差不多就是那样。
学生和家长能提前做啥准备?
昨天有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孟女士看到报道后致电本报,她想知道,全体学生这样来回走班,会不会走乱啊?自己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未来更好的适应高中走班教学,适应新高考?
记者采访了部分高中老师和校长,他们坦言,高考改革后对于学生来说,走班之前的选课将是第一关考验,语数外就不用说了,剩下的要如何在政、史、地、物、化、生中6选3,这是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考虑的维度应该包括孩子的兴趣学科、将来的志向、目标大学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综合考量。应该说,对中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长春市实验中学的李老师建议。
至于孩子和家长能提前做什么准备?部分高中老师建议,首先是家长头脑中不能再有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高考改革的首届学生现在应该还在念初二,应注意在初中阶段就把每科的基础打牢,避免出现严重偏科的情况。其次,要特别注意养成孩子独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高中走班后没有了固定班级,孩子对于集体的认识会大打折扣,可能疏于对纪律上的要求。走班后还可能带来学生非课时间的增加,这里的非课主要指自习课、作业辅导课、图书馆使用等,能否利用好这些时间,也要靠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与浙江省高考改革有啥不同?
相较已在2014年进入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吉林省高考改革略有不同,浙江的学生除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外,考生还需从政、史、地、物、化、生、技术等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7选3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按照7选3选课规则,将出现35种不同的组合。
以浙江路桥中学学生选课数据为例,实际操作中共出现了33种选择,即769个学生中,除了政化技和地政技组合没有人选,物化生选择人数177人,物化地选择人数66人,另外也不乏只有1人或2人选择的组合。
浙江天台中学实行分类分层相结合模式开展走班教学,2014年入学的高一学生第一学期就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在学生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涯发展规划、自身兴趣、高校招生对选考学科的要求确定选考学科。该校7选3的35种组合,学生报名共17种组合,最小组合只有1人,最多组合为物理、化学、生物共321人。
走班制后孩子应该注意些啥?
可以说,高考改革后的走班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有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或者选自己更加欣赏的老师的课来听。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变化,譬如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没有了那个歌声中的同桌的你,甚至连班主任的作用都可能被弱化。
我们的孩子是否能适应这种变化?王维怡小学、初中就读于本地中小学,初中毕业后进入长春美国国际学校就读,之后考入国外大学,去年她的研究生申请被哈佛录取。作为同时经历过国内小、初教育及IB学校走班的高中教育的学生,她坦言,走班会给学生带来更自由的空间、更多元的选择、更大的交友圈,总的看还是好处多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走班后有可能你和任课老师的交流比固定班级时少了,所以要更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就学业上的薄弱环节与老师多沟通。
上一篇:天才父母设计万圣节搞怪亲子装火遍
下一篇:重庆启动中新教育合作计划四年内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