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格式。所谓“格式”,包括这么两个意思:一是名字由几部分构成,每个部分的位置;二是每个部分各有几个字(或者几个音节)。比如日本人的名字由姓和名两部分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一般包括一到三个汉字(有少数三字以上的),如“森”、“松本”、“二阶堂”。名一般包括一或两个宇(也有少数三字以上的)如“(井上)清”、“(森下)洋子”、“(谷崎)润一郎”。俄罗斯人的名字则由三个部分构成,次序是:本人名十父名+姓,如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全名是 “亚历山大(名)·谢尔盖耶维奇(父名)·普希金(姓)”。
我们汉族人的名字也有一定的格式。首先,汉族名字由姓 (父姓或母姓)和名两部分构成;其次,姓和名的位置是固定的,即姓在名之前。至于姓和名的组成,就比较复杂了。
就“名”来说,可以是一个字,叫做单名,比如刘备、诸葛亮、关羽,都是单名。也可以是两个宇,叫双名,比如文天祥、李自成,都是双名。单名和双名是最常见的两种格式。那么,目前单名和双名又是哪一种占优势?起单名好还是起双名好?这是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件事。
6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单名增多起来。看,如今学生的点名册上,单名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再看电视屏幕,青年演职员的名字,单名也比比皆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经对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搞了一次抽样统计,他们把抽到的175000人按出生时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统计了四个时期中单、双名的人数,结果第一至第四时期单名的比例分别是6。5%、9%、27.8%、32.5%,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城市里取单名的更多,像北京市雍和宫大街的居民,解放前出生的人当中,单名只占11%,可“文化大革命”期间单名就猛增到50%,“文化大革命”以后增到66%。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得从我国社会制度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上找找原因。原来,解放前的中国是个宗法制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特别强,因此,很多家族中都有族谱、家谱。这个族谱和家谱与取双名有很大关系。因为写族谱、家谱要求排行,就是说同辈兄弟的名字要有规律性。单名体现规律,只能在字形上作文章,比如都取“王(斜玉)”边的名字,像《红楼梦》里的 “玉”字辈的名字:(贾)珍、琏、珠、环就是这么排的。双名体现规律就灵活得多,它可以固定一宇(或前字,或后字),变换另一个字,像《红楼梦》里宁荣二府贾代化、贾代善的名字就是这么排的。可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宗法制瓦解了,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的儿孙们分了家,建立了小家庭,关心家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小家庭里的年轻一代,文化水平一般比父辈高,他们不愿意再墨守成规,按排行字死死板板地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他们觉得选个文雅的字,给孩子起个单名,又简单,又新颖——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还讲什么排行呢?所以单名就盛行起来了。
既然取单名成了一种风气,所以不少人就产生了“随大流”的想法,甚至觉得取单名是“时髦”,就连城郊以至偏远的农村都受了影响。可是,各方面的情况表明,单名增多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一是单名增多会导致重名率的提高。让我们先来作个数学运算:用10个姓和20个人名用字,如果组成单名,最多可以组成10X20二200个姓名。而如果组成双名,首先可以在20个人名用字中进行两两排列,结果可得到20X(20—1)二380个名字,这380个名字再去和10个姓搭配,就可以得到10X380二3800个姓名。这就是说,如果有3800个人用10个姓和20人名用字起名的话,取双名,可以做到没有重名;而取单名,每个名字就都要重复19次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姓氏和人名用字有常用和不常用之分,所以它们之间搭配的机会也不会完全均等。不过这个运算可以说明单名的重名率一定是大大高于双名的重名率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实际的情况。1984年和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了两次抽样统计,结果如下:
┌──────────────────────────────┐
│ 次 别 1984 1989
├──────────────────────────────┤
│ 总人数 174900 570822
├─────────
上一篇:婴儿取名——中国现代起名学
下一篇:婴儿取名——姓名的格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