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

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

2015-12-08

很多人可能对几年前的一条电视广告还会有印象,大概的意思是:以前妈妈给我洗脚,现在到我给妈妈洗脚了。孩子端着水给妈妈洗脚的画面很是触动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孝道是这条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对这条广告观众反应非常好,有的甚至哭了

最近广州也有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就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举行了“跪父母、接家书”的青年礼。这件事随即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很多人对“跪”这一行为表示了反感,认为跪父母是拙劣的人格教育、有悖五四精神。对父母要感恩,这是学校举行这一青年礼的出发点。本意是好的,但当一个人跨入“青年”,也就意味着一种成熟,如何体现这种成熟?跪,当然做不到。一个人成熟的最大体现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有着“服从”意味的“跪”。这里无意从这一角度再讨论,而是就如何进行感恩教育这一话题来说一下。

现在的孩子不知感恩,为他付出多少他都视而不见这是很多家长的感受。一些悲惨的社会事件也是由于孩子不知、不懂感恩而发生。但事实上,教育是双方面的事,把责任推到孩子一方显然是不合理的。人们以“一张白纸”来形容刚出生的孩子,在上面画什么,就会有什么,即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父母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画的是自私、自利、焦虑与浮躁时,很难想像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自信、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看到,这种爱更多的体现是:好吃的留给孩子吃、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穿名牌衣服、学各种各样的技能本领有的则全力挣钱以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慢慢地,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从小不用付出,就拥有一切。长大后的感恩,就无从说起了。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普遍地是站在给予上的,这种给予有的甚至超出了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给予,当然就想得到回报,就会觉得累。但感恩教育,不是家长为孩子付出后的要求回报,而应当从与孩子相处的平等开始。比如,你忙时,让孩子一起来帮忙家务;你累了,想喝杯水,跟孩子说:我想喝杯水;你病了,跟孩子说:妈妈很不舒服,你自己玩好吗当这一切成为自然之后,孩子看到你累时,他会主动为你倒杯水,或者你爱泡脚的话,孩子会给你端来一盆热水

当我们能以一种轻松、平等的态度来面对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时,养一个孩子会不再那么累。因为,当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同时也会尊重我们,我们爱孩子,孩子也爱我们。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与“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还看
幼小衔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育
幼儿园开学季,幼教专家送爸妈一份“入托攻略”
母亲逼4岁女儿每天拿刀做菜 原因感动无数人
儿童多动症的饮食调整
幼儿园宝宝冬季穿衣指南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有妙招
    浅谈任性宝宝的心理需求
    哪些因素影响孩子身高
    宝宝练习爬行有妙招
    哪些游戏能刺激宝宝的感官?
    防治宝宝打嗝有妙招
    孩子熬夜有哪些危害?
    如何让孩子更强大!
    什么原因让宝宝不听话?
    什么原因导致宝宝爱搞破坏?
    怎么应对孩子爱争宠?
    如何巧妙应对宝宝怕生
    哪些因素影响多动症发病?
    宝宝方向感的培养方法
    宝宝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
    从认知学角度来八一八要不要带宝宝多旅游
    这些游戏让孩子学会聆听
    那些途径能开发孩子的智能
    宝宝多大可以看电影?
    让孩子不磨蹭的方法
    孩子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
    丰富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
    教宝宝认识颜色的方法
    宝宝裸睡有什么好处?
    如何快速鉴别多动与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危害?
    小孩损坏牙齿的坏习惯,你知道吗?
    哪些原因导致小孩说话晚
    心理慢性症儿童该如何正确对待?
    如何培养孩子与成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