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孕期百科 >孕期保健 >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

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

2016-10-09

准妈妈在孕中期、晚期出现打呼噜的现象,都会很担心,怕有胎儿有影响,孕妇为什么会打呼噜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

打鼾是由于睡眠期间上气道松弛塌陷,舌根后坠,致使上气道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的咽部时,咽腔软组织颤动而发出鼾声。肥胖者打鼾的始动原因是横膈上抬,胸壁重量增加,肺通气功能减弱,部分肥胖者兼有上气道松弛塌陷。对于孕妇来说,最新研究发现,孕妇的上呼吸道较狭窄,这可能是孕妇易打鼾的原因。

打鼾有哪些类型

入睡后鼾声较轻且均匀,或偶尔出现的打鼾(如疲劳、饮酒后的打鼾)。这类打鼾对身体并没影响,称为良性打鼾。

入睡时不仅鼾声很大(一般超过60分贝),而且不均匀,总是打着打着就停止了呼吸,或呼吸停止达十几秒钟后被憋醒,急速地喘气。一夜反复多次发作,早晨起来感觉头昏脑涨,好像整夜没睡一样。这类打鼾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故称为恶性打鼾。

孕期打鼾会对胎儿造成什么影响?

研究人员对502名刚生育的妇女进行研究后发现,23%的妇女在孕期打鼾,而只有4%的妇女在孕期前打鼾。14%的孕期打鼾妇女有高血压,只有6%不在孕期打鼾的妇女有高血压。孕期打鼾妇女中有10%出现先兆子痫,不打鼾的妇女只有4%。对这些孕妇的胎儿检查发现,在打鼾孕妇产下的婴儿中,有7.1% 发育迟缓,而非打鼾孕妇中只占2.6%。总的来说,孕期习惯性打鼾的孕妇出现高血压的比例是正常人的两倍,出现婴儿发育迟缓的比例是常人的3.5倍。 研究发现,孕妇打鼻鼾时,可能出现的呼吸暂停现象,会导致血压上升,阻止血液从胎盘流向胎儿;除孕妇可能会因而有中风或心脏病发的危险之外,也可能引致胎儿缺氧。对孕妇来说,打鼾引起的缺氧会促发或加重妊娠期并发症,同时影响胎儿发育。尤其是在怀孕后期,随着胎儿增大,腹压增加,膈肌上抬,孕妇呼吸道阻力增加,肺含气容积减少,体重不断增加等因素,都会使呼吸负荷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剧打鼾和孕妇对氧的供需矛盾。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与“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相关文章
如何控制怀孕期间饥饿感?
孕期营养怎么保证 孕期怎么吃比较好
怀孕期间症状 怀孕期间注意事项
孕妈妈冬季要如何养生?
孕期吃红枣补血 别和葱搭配
看过“孕妇睡觉打鼾危害及解决办法”还看
早孕反应
妊娠纹
孕妇眼睛变化
孕妇手指关节痛
乳晕上有小疙瘩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秋季宝宝患哮喘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新生宝宝患血友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下)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4)
    导致宝宝鼻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5)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3)
    新生宝宝患血友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上)
    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宝宝患上爽身粉综合征?
    新生宝宝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下)
    新生宝宝常见的8大疾病盘点(4)
    新生宝宝常见疾病的保健常识及防范措施(中)
    新生宝宝常见疾病的保健常识及防范措施(下)
    导致宝宝鼻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秋季宝宝患流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6)
    新生儿出生后的异常表现症状及应对方法(2)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预防的5大重点(下)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1)
    秋季治疗宝宝腹泻的最佳方法
    导致新生宝宝呕吐的常见原因(中)
    新生宝宝败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上)
    新生宝宝患乙肝的常见病因及防护措施
    新生宝宝常见的眼科疾病及防治措施(3)
    新生宝宝常见疾病的保健常识及防范措施(上)
    导致宝宝鼻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4)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5)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疾病的护理及防治(2)
    新生宝宝患破伤风的表现症状及防治方法(中)
    新生宝宝产伤的因素与护理技巧(下)
    新生宝宝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
    新生儿易患败血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