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前、怀孕后、胎教、生产后、育儿都应该注意什么事项?怎样做对孕妇和宝宝身体好,查字典幼儿网为你解答更多胎教相关问题,请大家多多关注查字典幼儿网。
误区一:胎教实施越早越好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评释,胎儿 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
据胎儿研究工作者研究证实,胎儿末期(8个月摆布)就已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的体现,胎儿在妊娠末期已可接受言语、音乐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且该经验能连结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
因此,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才能进行颇有成效的学习,这与大脑机能发展的进程相一致。胎儿拥有了足够的认知、记忆能力,才能记住胎儿期间的信息输入。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误区二:依赖音像资料就可以做好胎教
如上所述,胎儿在妊娠末期只会有必然的听觉记忆,且此时胎儿的检测、鉴别和定位等基本听觉能力还极为有限,只能对语言和音乐两种听觉刺激进行初步的感知和信息加工:
语言胎教方面:
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由于胎儿早期特殊接触经验的影响,胎儿对言语的偏好甚于非言语,对母亲声音的偏好甚于陌生人的声音,对母语的偏好甚于另一种语言,对某种熟悉的言语刺激的偏好甚于不熟悉的言语刺激(P。H。米勒,《认知发展》,2002年)。
因此在胎教内容上最好不要使用语音资料,运用以下的方式会使胎教更科学、更有效:
第一,运用儿向语言。
胎儿喜欢听母亲的声音甚于其它人的声音,更喜欢倾听母亲的言语,体现出对所谓的“妈妈语”(Motherese)这种言语形式的偏好。妈妈语也被称为“儿向语言”,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有着强烈的起伏性。
因此,母亲是胎儿最好的语言教师,胎儿听到最多的是母亲的语言,其节奏、语调、语速、词汇等是胎儿最初对语言的感知,母亲要尽可能注意本身的语言行为,日常活动中最好用“妈妈语”的言语形式来与胎儿交流。
第二,运用特定听觉刺激。
胎儿也会偏好某一特定的听觉刺激。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孕妇在最后6周每天大声朗读一篇固定的儿童故事,出生后在无论是母亲还是陌生人朗读这篇故事时婴儿都体现出再认反应。评释胎儿加工并记忆他们在胎儿期经历过的特定听觉经验,体现出对某种熟悉的听觉剌激的偏好
因此,要选几篇童话故事、优美的散文等固定的文章每天朗读,最好以固定的环境和时间进行,好比配以风格相近的音乐等。近期研究也评释,胎儿更偏爱听男中音的声音,因此,在语言胎教中,爸爸也可以承担部分角色,可依夫妻双方兴趣,选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或诗经古训,配以古筝等中国古典音乐朗读给胎儿听。
第三,运用语种鉴别能力。
研究评释,胎儿末期已具备必然鉴别语种的能力,为了启蒙胎儿外语信号系统的发展,可以选一些外语小短文朗读给宝宝听。
音乐胎教
研究评释,胎儿末期能初步辨别纯音之间的差异,具有了初步的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所以,在胎教内容上,一方面,要给胎儿施以差别风格音乐的刺激,例如,早上起床播放一段清丽明快的钢琴曲,可选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李斯特的《少女的祈祷》等回旋感和变奏感较强的世界名曲;在胎动较频繁的黄昏时分播放一段旋律优美的圆舞曲,可选《蓝色多瑙河》、《溜冰圆舞曲》、《山楂树》等;晚上睡前播放一段恬静温柔的小夜曲和摇篮曲,可选《舒伯特小夜曲》,《海顿小夜曲》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
另一方面,利用胎儿的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依据差别的音乐对胎儿施以差别的活动提示,例如,播放圆舞曲时可以双手拥捧腹部随音乐轻舞,让宝宝体验华尔兹的优雅和愉悦,播放钢琴曲时可随节奏轻轻拍打腹部,让宝宝体验音键的明朗和轻快,播放小夜曲时可以用手掌轻抚腹部,让宝宝体验母爱的温柔渐入梦乡。
误区三: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克不及随意进行。胎教实施过程中主要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必然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
第二,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按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达到与胎儿的身心共振共鸣,不但利于胎儿的也利于母亲自身身心的健康,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总之,胎教的过程不但是一个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胎儿对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因此,胎教最好是在胎儿末期由母亲亲自依规律科学施行,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