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个性培养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个性培养 >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

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

2020-09-04

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1

专家表示,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家庭极端教育都极易令孩子出现紧张、焦虑、退缩、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家教不当1: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

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副教授谢海燕指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谢海燕提醒: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适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家教不当2:恐吓教育,孩子易焦虑

今年8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假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谢海燕分析,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她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与“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相关文章
头脑特工队情绪管理
头脑特工队五种情绪是什么
逗孩子的陋习
孩子依恋妈妈的四种模式
轻度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看过“家庭的极端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病””还看
BB语言、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有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改善自卑心理呢
孩子的坏脾气和父母宠爱有无关系
顺从父母就是好孩子了吗?
“好孩子”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表
猜你喜欢
如何让孩子每天都快乐?
孩子不哭就代表坚强吗?
最伤孩子胃的8种行为,大部分家长都在做
聪明的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快乐
爱笑的孩子聪明
孩子为什么不敢提问题?
宝宝的笑容
《开学第一课》重量级嘉宾为大家送来开学寄语
如何让宝宝变得不再无聊?
孩子微笑隐藏的秘密
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
孩子性格发展的5个时期
这6件事岁宝宝来说就像看恐怖片
婴儿的气质有哪几种?
婴儿哭了 您是抱还是不抱?
妈妈如何调节宝宝的坏情绪?
0~2岁宝宝最易缺它!比缺钙更可怕!
如何让宝宝平静下来?
从心理上解决孩子的入园难
孩子的智力在3岁之前就确定了
如何缓解孩子焦虑心理的方法?
父母应注意孩子社会情感的培养
充足的睡眠使孩子身心健康
怎样安抚宝宝的不满情绪?
孩子打架父母该怎么办
如何教育脾气暴躁的孩子?
观察孩子的兴趣 合理安排孩子的未来
9种秘诀让宝宝更快乐
婴儿也具有同情心和嫉妒心
初高中生一个月生活费,多少钱才够?
新生入园,家长十三忌(转给家长)
几种安抚宝宝的方法?
婴儿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培养快乐宝宝的秘诀
不必过分担忧,宝宝节后的分离焦虑!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
不容忽视的儿童心理健康
解码不同孩子的性格差异
女孩为什么会害怕难老师?
12种方法让宝宝告别乘车哭闹
如何解读宝宝的不安情绪?
如何调节孩子考试不好的情绪?
了解婴儿时期宝宝的情绪
孩子为什么做事拿不定主意?
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解读宝宝的体态语言
国家新增3项福利,生二胎也能“挣钱”
避免与宝宝产生对立的10招
怎样培养孩子的快乐品质?
让新生儿告别“夜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