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

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

2017-04-13

吃吃喝喝,是宝宝成长的头等大事,也是妈妈的头等懊恼事。从一开始的母乳喂养到辅食添加,新手妈妈常常会产生许多疑惑和纠结。

这里整理了20个宝宝喂养的建议,送给正在困扰中的妈妈,相信它们会让你的喂养更加科学合理,有利宝宝健康成长。喂奶的聪明之举

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1

1、给宝宝喂初乳

初乳是个好东西,它是妈妈分娩后1周内分泌的乳汁。不但容易被新生儿消化,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免疫物质,有助于预防疾病。建议宝宝一出生就喂初乳。如果遇到不克不及立即喂初乳的情况,应该将初乳挤压出来后,用冷藏或冷冻的方法予以生存,即使拖后,也必然要给宝宝喂初乳。

2、在宝宝出生后的前6个月,尽量做到纯母乳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于出生后一小时内开始接受母乳喂养,并在六个月内接受纯母乳喂养。六个月纯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有诸多好处,包罗增强免疫力、提升智力、减少婴儿猝死症的发生、减少儿童期肥胖、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等等,最重要的是可防止肠道感染。

3、不要给0-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喂水

常听到,有人说宝宝满月就能喝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即便天热时,世界卫生组织也不建给0-6个月接受母乳喂养的宝宝喂水。首先因为母乳中80%以上属于水,宝宝渴了,只要进行母乳喂养就可以了。别的,此时给宝宝喂水,会使宝宝面临腹泻和营养不良危险。如果水不敷干净,就会使婴儿出现感染。同时喂水也有可能使婴儿减少母乳饮用量,或者较早停止母乳喂养,因而导致营养不良。

4、冲调配方奶粉前,对喂哺及冲调乳粉的工具进行消毒

对于没有条件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而言,就只能选择配方奶粉了,这种喂养方式不如母乳喂养宁静可靠便利,所以,建议妈妈冲奶前,不要只是简单烫一烫奶瓶,必需对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杀灭喂哺时滋生的致病菌,防止婴儿患病。

5、严格按比例冲调奶粉

一般奶粉罐都会标明冲调比例,但是有些家长就是不根据比例来,导致了所谓的奶粉上火,如有些家长冲奶粉时担心宝宝吃不饱而故意多加一勺奶粉,或者故意多放些水,这样就改变了配方奶应有的浓度,倒霉于消化吸收。

6、添加辅食后,依然坚持母乳喂养

一些妈妈以为,宝宝6个月后就不需要母乳喂养了,但你知道吗?对于6-23月龄儿童,母乳也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母乳可提供6-12月龄婴儿所需的一半或更多的能量,12-24月龄婴儿所需的三分之一能量。母乳还是婴儿获取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建议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母乳同样有营养,应继续母乳喂养并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的聪明之举

7、从6个月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

6至24个月龄的阶段,是宝宝非常脆弱的一个阶段,许多婴儿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营养不良的。这个阶段,即使是母乳喂养的宝宝,也要开始添加辅食了,保举6个月摆布添加辅食,不要早于4个月,也不要晚于8个月。一般可观察宝宝的体现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就可以考虑添加辅食了:

体重达到6.5~7千克,通常这个体重标记着消化道逐渐成熟。

能够坐起来并自由转动头部。

体现出对食物的强烈兴趣,具有咀嚼的动作,吐舌反射消失。

手到口动作协调。

8、谨慎地给宝宝添加新辅食

由于宝宝的消化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还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任何食物都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和过敏。所以每次给宝宝添加新辅食时,都得多加注意:一次只添加一种新的辅食,如果出现过敏或其他任何不良反应,你才能准确找出宝宝不适合吃哪种辅食。

别的,辅食添加量要从少到多,逐步添加。第一次添加一种辅食时,每天只给宝宝吃一两勺,观察三到四天,发现宝宝没有过敏反应,对这种食物很适应,再逐渐加量,并考虑尝试新的辅食。如果宝宝出现过敏,则应停止添加这种辅食3-4个月,再像第一次添加时那样尝试和观察。

9、注意制作辅食的卫生

因为小宝宝的免疫发育还不健全,食物中只要很少的一些致病菌就能引起拉肚子。所以,蔬菜水果都要尽量选择新鲜的,做好的辅食可能一次吃不完,可以分成小分放在冰箱里冷藏或冻起来保鲜。注意,如果拿出冰箱后,就不要再放回去了。

10、合理的辅食喂养次数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8个月的宝宝,每天2-3次辅食,9个月到1岁增加到每天3-4次。一岁后可以吃家庭食物为主了,一岁到两岁,每天应3-4次进餐,并可按照小伴侣的胃口,可有1-2次营养零食。

11、最初的辅食选择:好消化、不易过敏

最开始给宝宝添加的辅食,一般选择不容易过敏的、好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泥、南瓜、红薯等。也可以包罗便利即食的水果泥,如香蕉、牛油果等。

12、添加辅食一般会强调以高铁食物开始

纯母乳喂养的孩子6个月时体内储存的铁基本消耗完,母乳中的铁不克不及完全满足孩子生长发育。高铁辅食包罗强化了铁的婴儿米糊、肉泥、家禽和鱼,同时可以逐渐添加富含维生素C 的水果泥资助铁吸收。

13、避开这些糟糕的辅食:果汁、菜水、清稀饭

水果榨成果汁后,损失了大量的纤维素,糖分却非常高,容易造成儿童肥胖和龋齿;用蔬菜煮的菜水,基本没什么营养,却白白占据了宝宝原来就小的胃;清稀饭虽然会产生饱足感,却不克不及给身体提供多少营养或能量。

14、一岁前的宝宝的饮食中不需要额外加盐

一岁前,如果是便宜辅食就不要加盐。而在给宝宝吃购买的加工食物时,要养成看食品成分表的习惯。有时候一些婴儿食物中也含有微量盐,有一些食物,如奶酪钠含量也不低,建议偶尔吃吃可以,但不行多吃。

宝宝吃饭的聪明之举

15、逐渐提高宝宝本身进食的技能

宝宝吃饭技能不是一日学成的,要让宝宝通过学习和熬炼来提高本身的进食技能。宝宝7-8月时,有意训练ta咬嚼指状食物、从杯中咂水,9个月后,让ta开始学习用勺自喂,1岁学习用杯喝奶逐渐断离奶瓶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口腔发育。

16、多给宝宝练习吃饭的机会

经常听到妈妈问,宝宝究竟多大才能开始本身吃饭呢?这取决于妈妈多早给孩子独自吃饭的机会。多数宝宝在9-12个月大时都会体现出本身使用勺子的愿望,好比喂食时会从父母手里抢勺子。此时,给宝宝练习的机会,学习抓勺子,学习用勺子舀,学习往嘴里放。

17、吃饭时,别让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

有些妈妈表现,宝宝吃饭不专心,一直玩玩具或是看电视。这是习惯没培养好,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吃饭时玩玩具、看电视都会降低孩子对食物的注意力。建议家长在孩子吃饭之前就关掉电视收好玩具,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18、比起进食量,更关注喂养结果

因为宝宝的胃口时常颠簸,家长不要过于关心每一顿的进食量,而更应关注喂养的结果,也就是宝宝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速度。如果一切发育良好,那么即使宝宝吃少了一点,也是无所谓的。

19、宝宝长牙后吃辅食要注意口腔清洁

孩子长牙后,每次辅食或配方奶后都要喝点清水清洁口腔。家长资助做牙齿清洁。

20、餐桌上不要有这些加重宝宝挑食的行为

家长自己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喂养过度关注、强迫进食、饭桌上的逼哄骗等,都可能加剧儿童挑食、偏食现象。例如父母自己就挑食的话,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更加挑食。(关注微信公众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育儿那些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律动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优质课-江苏-魏云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大班阅读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优质课(蒋静).avi

与“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还看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除了分数我们应让孩子拥有什么?
家教五大误区干扰孩子成才
小测试教你发现宝宝8大潜能
猜你喜欢
教你如何给1-3岁BB挑选书籍
童谣:阳山头上一棚鸡
带宝宝看病的必备物品清单
阅读从出生开始
早教机三种错误打开方式
宝宝断母乳之前该做到这8点
学会开拓宝宝的世界
让孩子爱上睡前阅读
五首儿歌让BB认识秋天
别让识字成为BB阅读的障碍
河边的小田鼠
童谣:雨来了
德国:1岁读书不算早
童谣:太阳出来
以孩子的阅读能力为出发点
妈妈给宝宝讲故事的窍门
做好1岁宝宝的早期阅读
宝宝早期阅读常见6大问题
家庭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老人喂养宝宝的11个误区
用“捉鱼法”教孩子阅读
正在断奶的宝宝如何喂辅食
卡通片的4大正面教养作用
和BB一起读童话书的四要点
去除宝宝衣服污渍11种妙招
给孩子重复讲故事父母别嫌烦
春季宝宝常见病!亲们要注意啦!
早期阅读材料选择和指导策略
幼儿听故事的好处有哪些
一定要给孩子说的几个小故事
1-3岁亲子阅读的“烦恼”
早期阅读≠早期识字
警惕学步车带来的“揠苗助长”
你的孩子有阅读障碍吗
父亲在亲子阅读中很重要
忠告:宝宝用学步车反而走得晚
不同阶段,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
给宝宝朗读有哪些禁忌
以什么心情给孩子读童话
童谣:捏角角
父母们应该怎样教孩子读书?
如何培养小孩子的阅读习惯
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0-8岁主题阅读开展策略
亲子“阅读班”里好成长
零岁BB开始“阅读”早吗?
常陪孩子阅读,孩子会更聪明
啥时候开始培养阅读好习惯
童谣:大雪纷纷下
童谣:万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