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问题儿童的教养问题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五大问题儿童的教养问题

五大问题儿童的教养问题

2016-09-15

因为大人对宝宝的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使得宝宝成为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爸妈要引起重视!

溺爱养出5类问题宝贝:

1、自私自利

成因: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如糕点、水果等美食都只留给宝宝吃,让宝宝处处在家高人一等。

表现:宝宝认为好的东面理应属于他,独占玩具,独吃好东西,不许别人碰。

应对策略:多引导宝宝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宝宝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宝宝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宝宝会慢慢改正的。

2、胆小怕事

成因:妈妈给宝宝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宝宝出事,不许他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宝宝稍有不适就表现得惊慌失措,使本来不怕的宝宝被宠着哭起来。

表现:宝宝遇事不敢思考,任何一点惊吓就会哭闹。

应对策略:宝宝胆小,所以不能嘲笑他,要千方百计消除他的恐惧。对于平时生活中的细节要特别关心,化解宝宝对事物的恐惧感。有意识地让宝宝接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蟹、狗、鸡等,第一次妈妈一定要在身边。妈妈不要对宝宝的一点小意外表现得过度惊吓,应以平常心态对待。

3、性格孤僻

成因:宝宝与外界接触少,家中又没有小伙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电视玩。

表现:不合群,性格孤僻。

应对策略:有意识地为宝宝寻找同龄的小玩伴,与小朋友一起听故事、做游戏,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地合群和开朗。

4、称王称霸

成因:家长的过度迁就,宝宝只要哭闹,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

表现:宝宝想做的事情,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告诉宝宝原因,如果宝宝耍脾气,妈妈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予理睬,慢慢宝宝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成因:妈妈爱子心切,只根据宝宝的爱好,给他做他喜欢吃的。

表现:宝宝挑食偏食,不爱吃蔬菜或鱼、肉,营养不均衡,经常感冒发热,体弱多病。

应对策略:妈妈合理地给宝宝搭配饮食,尽量做能够吸引宝宝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变着花样做给他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与“五大问题儿童的教养问题”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五大问题儿童的教养问题”还看
娘娘孙俪谈二胎养育经等等小花个
孩子早教一定要知道木桶效应
这些中国式早教不合理你做了多少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猜你喜欢
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屁孩”
那些以电子保姆为伴的宅童
宝宝为什么和亲爸不“亲”
如何对待宝宝的坏情绪
不同性格的母子如何处
如何解开宝宝的怕生情结
父母情绪失控酿孩子灰色人生
孩子个性偏激任性与环境有关
父母必知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
儿童孤独症早发现早干预
怎样调教嫉妒心强的宝宝
启蒙教育从说“你行”开始
赞美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孩子不该过早介入成人世界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帮你找根源
父母期待太高孩子易逃避
从脸型解读宝贝的性格密码
宝宝五种高危性格父母要注意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父母如何应对宝宝的坏情绪
解密宝宝的五种典型性格
吃饭催三遍就是心理虐待
究竟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
如何避免造成孩子性格软弱
五种家庭精神垃圾侵袭孩子
孩子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
孩子最爱&讨厌的7类父母
帮宝贝战胜成长中的恐惧
给“望子成龙”思想做手术
生活中五样东西让BB产生恐惧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
妈妈要避免以下4种最常见的牢骚
父母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对宝宝的心灵惩罚危害大
五招帮你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这样会让亲子关系降至0°C
怎样才能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
婆媳关系对孩子影响大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的嫉妒心理
孩子最害怕的100件事
做开心宝宝莫成“心理孤儿”
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
宝宝认生害怕陌生人的原因
夸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0-1岁的小宝宝也会闹情绪?
父母攀比孩子长大会嫉妒
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你理解孩子的“快乐指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