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2016-07-21

放学时,幼儿园门口常常满满地站着很多的家长。那么家长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当前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1

早接派早接是安慰孩子

丁丁妈说,我都是早早来接的,不论是我来接还是孩子姥姥来接,都是早早地在门口等着,一开门第一个冲进去,趴在门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呢?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管现在孩子很愿意去幼儿园了,我们还是希望看见孩子在幼儿园有哪些活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另外,我觉得早点接对孩子也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孩子们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给忘了。

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策策妈妈说,每天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妈妈要离开的时候,策策总会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回家!当然我没有提前接过他,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都是按园里时间4点30。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孩子在玩了一天后,他最急于见到的肯定是爸爸妈妈,尤其是见到其他小朋友都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更是有一种期盼心理。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地等待,我是全职妈妈,不用怕耽误时间而晚接,尽量早点等在门外,从门外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期盼着,如果看见了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在欢喜跳跃,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晚接派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机会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都叮嘱妈妈: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呀!但是最近他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的生活,也不再叮嘱我关于早点接的事了。先前是按时间去接,变成现在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后才愿意离开。他不急不燥地在玩着玩具,小朋友们走后,他还把小椅子都摆好堆起来。有时妈妈晚些出现的时候,都看见他正和几个被晚接的小朋友,还有长托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可以多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一些家长实在是享受不了刚放学时教室门口嘈杂鼎沸的声音和异常拥挤的场面。豆豆妈说,因为接孩子时人太挤,所以索性晚些去接了。一开始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而哭闹不安,可是实践证明,豆豆适应得还挺好。另外豆豆妈说,因为晚去些老师不那么忙了,还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向老师了解一下她的情况,也不错呢!

国外学者调查发现: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说,不管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也不要经常落在最后。

接孩子回家需注意以下问题: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3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上了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不错的记忆力,尤其是一些他们在意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记得电视里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真实片段,说的是一位妈妈鲜少接孩子,偶尔一次答应了却忘记了,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等待妈妈时那刻的心酸:

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边的小朋友也被一个个接走离开了,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他开始焦躁地来回疾步,继而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下摔,抽泣了一会后,突然嚎嚎大哭,让身边的老师看得好心酸。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妈妈/爸爸今天有事情,可能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妈妈/爸爸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始终是爸妈最爱的宝贝!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准备。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做到这几点:要走路回家。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主动沟通。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保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

同时,以下禁忌要牢记忌甜水等待。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与“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还看
生后30分钟吸吮乳头好处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猜你喜欢
时尚育儿:情商第一智商第二
王雅明:孩子胆小怎么办呢?
家教体验:寒假是亲子关系“修复
早教的3大误区,你知道吗?
对宝宝谈钱父母之“三不要”
学分享让宝宝去分东西
中国娃抱大美国娃爬大
早教“软肋”:仅4%父亲参加教
自信的女孩更漂亮
王雅明:1岁前的早教机构怎么选
解析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婴儿外部刺激并非越多越好
王雅明:宝宝变得不爱说话了?
孩子太听话会失去其自身动力
1岁前宝宝智慧教育大行动
晚点上学,是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扔摔玩具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过早骑车易患“童车病”
新研究“三岁看大”确有其事
兴趣班为何竟成了“负累班”
王雅明:特好动的孩子怎么管?
父爱当“潮”!奶爸日记很流行
聪明宝宝10大“特质”揭秘
培养入眠好习惯同房不同床
专家:春节育儿莫轻四个细节
不要本末倒置,成人比成才重要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您了解吗?
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
淘气男孩是好的,调皮女孩是巧的
警惕“独二代”的教育误区
父母通病!和宝宝说话五大忌
十种溺爱方式毁掉孩子一生
王雅明:家长怎么配合幼儿园的蒙
谁决定了你的教养方式?
专家揭密婴儿最喜欢什么音乐
早产儿的智能发育追赶计划
王雅明:怎么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宝宝犯错时,别让教育也犯错!
父母要真正走入孩子心里
规划早教平凡中见真知
体罚孩子,只会“两败俱伤”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小心兴趣班认孩子没了兴趣
王雅明:早教班宝宝不配合老师
“望子成龙”,不能“拔苗助长”
1个月大婴幼儿智力开发
宝宝早用筷子的三大好处
专家断十大婆媳育儿家务事
“放养教育”教育的回归
只为春节露两手2岁宝宝“狂”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