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

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

2015-12-16

孩子长到3、4岁时,就开始显现其个性特征了。有的孩子做事麻利,聪明伶俐,却缺乏耐心,像小兔子一样;有的孩子慢慢吞吞、坚持性强,像按部就班的小乌龟,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展开不同的教育。

急脾气兔宝宝的教育法则

这类孩子一般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时,能明显表现出敏捷和灵活的特点,并能从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耐力。

兔宝宝做事一般不能持久,比如玩玩具总是玩一个丢一个,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一旦有什么声响,便能很快将他们吸引过去。在和小伙伴们相处时,他们也大多表现出不合群或好斗等不良倾向。

对于这类急性子的孩子,如果不用心调教,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成为上课坐不住、容易开小差的差生。因此,教育这类宝宝,得注意三大法则。

法则1: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强制性耐力训练

耐力培训可以从锻炼身体着手。比如:每天规定一段时间专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跑步是首选的方式。

慢跑基本适合4岁以上的所有健康儿童,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得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设定具体的训练时间和强度,但爸爸妈妈必须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法则2: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其做事的专一性

注意力分散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个孩子即便再聪明,但如果做事不专心,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提高注意力首先要从其兴趣入手,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一般喜欢做游戏,那么家长这时就应该抓住孩子好胜的心理,通过不断地过关斩将,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也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或者看书,家长也可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孩子延长做事的时间,让他们在兴趣中忘记身边的干扰,从而提高注意力。

法则3:给予适当的鼓励

兔宝宝一般比较欠缺耐心,对某件事情如果做得不好,便极容易放弃,包括做游戏也一样。因此,家长此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度相当的游戏或者家务活儿,同时多鼓励孩子,在孩子出错时,尽量不要指责和打击。

另外,家长要注意控制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与“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急脾气慢性子,不同性格教育法!”还看
几大妙招教孩子克服怕黑
如何快速鉴别多动与多动症
从认知学角度来八一八要不要带宝
宝宝多大可以看电影?
早教的噱头你中招了没?
猜你喜欢
父母怎么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
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宝宝被忽略会变焦躁
宝宝认生是心理发育所致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
如何对待宝宝的坏情绪
父母11种行为让宝宝自信全无
我们的孩子是被吓大的吗
宝宝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如何看待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不该过早介入成人世界
培养孩子自信,从三点做起
哪些事能让宝宝自己做主?
五招帮你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不同性格的母子如何处
怎样才能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
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
孤独症4大表现家长莫大意
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帮你找根源
12点帮助宝宝摆脱妒忌心理
关注宝宝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做开心宝宝莫成“心理孤儿”
启蒙教育从说“你行”开始
你理解孩子的“快乐指数”吗
培养宝宝的坚强性格
宝宝五种高危性格父母要注意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的嫉妒心理
0到3岁是宝宝身心成长地基期
婆媳关系对孩子影响大
孩子个性偏激任性与环境有关
关注宝宝成长预防自闭症
了解宝宝的成长密码
父母总是挑错会挫伤孩子
妈妈要避免以下4种最常见的牢骚
宝宝认生害怕陌生人的原因
那些以电子保姆为伴的宅童
0-1岁的小宝宝也会闹情绪?
小宝宝身上的大暴力全解析
教宝宝如何抵制住玩具的诱惑?
这样会让亲子关系降至0°C
父母期待太高孩子易逃避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障碍
如何避免造成孩子性格软弱
生活中五样东西让BB产生恐惧
儿童孤独症早发现早干预
用美好的语言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暴力教育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如何处理宝宝的认生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