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

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

2015-12-15

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1

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

其一,贪多求快。

不少人认为,孩子识字越早、越多就表示孩子越聪明,就是神童。于是,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孩子识字,盲目地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还有的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让一两岁的孩子就认识四五千字。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孩子的潜能很大,但过分追求识字的量,必然会有强化的成分,必然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这就违背了早期识字教育的初衷和原则。识字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早期阅读。教育不是速成的,应该注重潜在效应、积累效应和长期效应。

正确的识字态度应该是,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没有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然地识字阅读。首先教孩子认识一些眼睛能看到的、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自身能感受到的常用汉字比较合适。对于那些距离孩子的现实生活环境很遥远或很难理解的偏字、难字及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连词等,都不宜过早教孩子认识。

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只要教育者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每个四五岁的学龄前幼儿都能轻松掌握这些常用汉字,都能够毫不费力地脱盲阅读,实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

其二,枯燥灌输。

幼儿识字主要以环境濡染、生活识字、游戏识字、随机识字为主,没有计划,没有进度的要求,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并且只要求会认会说,不要求书写。很多成人不懂科学识字的方法,以自己传统学习的经验来教孩子识字: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坐好,一遍遍地重复,直到孩子认识为止。这种违背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填鸭式灌输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即使当时看到了一点成绩,却给孩子将来的学习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探索能力都很强,特别是3岁前的幼儿,什么都想尝试,但兴趣点既分散又很容易转移。这时就需要教育者进行引导,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孩子随心所欲。在施教的过程中,切不可枯燥灌输,要充分发挥赏识鼓励的原则,万万不能说你真笨!你看某某多聪明!不认识不能出去玩,不给买礼物,不许吃饭!等一些要挟和消极的话语。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说唱活动《水果总动员》优质课-游万玲.rmvb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与“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宝宝学识字顺其自然误贪多求快”还看
大数据颠覆你的教育常识
6个孩子进哈佛耶鲁首席妈妈的育
育儿路上你迷信过吗?
别在对孩子说这些话了
家有宝宝春节购花要慎重
猜你喜欢
婴儿之间也可以巧妙交流
宝宝咳嗽,妈妈要用心“听”!
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父母怎样控制好情绪?
父母务必了解的几种儿童行为
选购玩具时要注意的心理卫生要求
孩子健康睡眠的4项注意
宝宝的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关注宝宝的心理饥饿
天才儿童最易被忽视6特征
儿时安全感有多重要
宝宝怕打针怎么办?
1-1.5岁宝宝的情绪和社交能
早教专家答宝宝成长中的疑问
宝宝观察力培养7步走
婴儿车或将导致宝宝“感觉剥夺”
15个月宝宝的智力发育
父母要注意小孩子的心灵需要
别让纠错阻碍孩子发展的脚步
如何降服家里的"小淘气包"
一岁儿童绘画要点摘要
这个节日用画笔定格快乐
母亲性格可以影响孩子寿命
积极的心理需要培养
孩子天才由爸爸造就
婴儿怕洗头怎么为
爱的传递远胜过智力开发
打屁股会影响孩子性健康
怎样应对黏人宝宝?
如何提高宝宝的观察能力
如何克服宝宝怕洗澡的心理
如何缓解孩子的怕生情绪
两岁宝宝有哪些跳跃空间
婴儿的享乐和现实原则
如何促进宝宝记忆力发育
1.5岁-2岁宝宝的情绪和社交
怎样去除宝宝的嫉妒心理
孩子愤怒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父母不应忽视的宝宝坏习惯
让宝宝爱上音乐的3大妙招
孩子爱说谎父母怎么办
让保姆带孩子有哪几个坏处?
宝宝爱吮手指的原因分析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三大因素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自己的小世界
孩子听什么音乐比较好
兵法八善意欺骗
婴儿并不是真的无忧无虑
家长如何做好儿童心理教育
杨仲瑜:关于早教的几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