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

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

2015-12-14

基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教育思想,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认为,必须培养孩子从小就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但是,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歌唱活动《种子宝宝快结瓜》优质课-南京:张倩

与“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还看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除了分数我们应让孩子拥有什么?
家教五大误区干扰孩子成才
小测试教你发现宝宝8大潜能
猜你喜欢
谈谈家庭教育中奖惩的度
法国加拿大:给孩子更多自由
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宝宝智力
选购玩具需避开哪些陷阱?
3岁前宝宝认人比认字更重要
教材露骨英性教育从5岁娃抓起
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科学吗?
多元智能品质在儿童早期设定
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很重要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
教育重英语轻母语不可取!
幼儿翻书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小魔术可以提高孩子注意力
“听话”的孩子难成才
父母打骂孩子实乃不可为之事
亲子共读的3种方式
警惕!宝宝看电脑弊大于利
防小三女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两会代表犀利观点谈入园难
妈妈太勤快孩子“长”不大
四月龄宝宝的早期“阅读”
教育孩子,教在前还是养在前?
“早笑”的孩子更聪明
耐心训练让孩子学会等待
早教5不要:给中国家长的提醒
笑是宝宝聪明的秘密武器
最伤孩子自尊的4句鼓励话
“厨房教育”,我家行得通吗?
浅谈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园小朋友需要多少证书?
宝宝看动画片的度怎么把握呢?
春节拜年,孩子很烦心!
给孩子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
“家庭主夫”令宝宝更聪明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早教3要诀教育不是填鸭式灌输
买不买玩具先听孩子“说”
孩子早学外语的好处多多
婴儿早教的四种常用方法
3岁前认人比认字重要
初生儿的“瞌睡早教”可行吗?
如何检验孩子是否不专心?
送宝宝上“兴趣班”的3原则
孩子的早教到底要多早?
学习知识≠开发智力
“糖衣”后妈PK“严管”亲妈
父母应为孩子建立心智功能
“逗”孩子,还是“捉弄”孩子!
低龄娃娃“上学”热潮何时休
父母巧调教,早教不“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