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必须会六招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教育孩子必须会六招

教育孩子必须会六招

2015-12-09

第1招 多赞赏孩子。

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

例如,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第2招 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尽管如此,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第3招 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自己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第4招 珍视孩子的物品。

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购买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第5招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第6招 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与“教育孩子必须会六招”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教育孩子必须会六招”还看
为何男婴普遍比女婴“恋母”
新生儿与父亲肌肤接触有助成长
做个高情商的新手妈妈
新生儿的气质及其分类
宝宝的几个“什么时候”
猜你喜欢
如何判断自己被螨虫感染了?
睡前故事:小蜜蜂的伤心事
如何判断宝宝开始出牙了?
宝宝顽皮应承担犯错的后果
引起宝宝晕车有原因
幼儿教育法:罚宝宝独自呆在房间
宝宝护牙行动:餐桌大营救
教育宝宝吃饭的三个原则
护理宝宝出牙症状的小妙招
解决宝宝不爱吃饭的策略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汇总
关于孩子道德教育的建议
睡前故事:小老鼠忙碌的一天
宝宝出现白色尿该怎么办?
儿童常见病的用药须知
宝宝蔬菜汁的制作与食用
孩子补锌需要补得巧
宝宝长牙期的护理细节
反式脂肪酸对备孕的危害
适合做胎教音乐的十首世界名曲
民间秘方让宝宝远离晕车
幼儿教育法:罚宝宝失去原有的某
宝宝牙齿长得慢怎么办?
教育宝宝时应讲道理不犯怒
螨虫如何有效的去除?
宝宝出牙晚怎么办?
关于二胎,父母如何公平对待两个
含锌高的食物有哪些?
避免孩子的“攻击性”方法
教育法分享:可减少宝宝玩的时间
宝宝遭遇牙菌斑怎么办?
螨虫的危害有哪些?
如何防止螨虫感染?
宝宝长牙发烧该如何应对?
婴儿过早教育易患自闭症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究竟该怎么做?
螨虫一般分布在哪些地方?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家长须知:宝宝长牙的注意事项
专家支招让宝宝告别晕车
蔬菜汁的食疗功效
家长惩罚有方孩子便会乖乖听话
什么原因导致儿童缺锌呢?
宝宝出牙症状大盘点
如何让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的牙齿?
如何给刚长牙的宝宝清洁口腔?
宝宝龋齿的补救措施
孩子爱动≠多动症
儿童需补锌的5大表现
妈妈须知:这种情况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