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

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

2015-12-09

父母经常会下意识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小宝宝的言行举止,就会生出很多不必要的担心,甚至反而妨碍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比如我们中华民族,最讲究谦虚,反对骄傲与自大,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当小宝宝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等表现出带夸大成分的肯定时,爸爸妈妈就会担心他“是不是太自恋啦”,会去纠正他的这些做法,甚至对此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是一个中性词,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有分别,也是“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仅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很需要。它意味着接纳自己,是一切快乐和自信的基础。0-3岁正是宝宝发展好感觉的时期,他的“自恋”情结不仅完全正常,而且需要被满足、被保护。

“自恋”从何而来?

“在他的生命之初,婴儿是完全自恋的。他感到世界都听从他的召唤,世界是他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创造了世界。当他听到外面的声音,他会认为是他创造的;当妈妈对着他微笑,他以为是他遥控了一个娃娃。在婴儿自恋的幻觉中,他认为是他的意愿指挥着妈妈满足他不同的需求。”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尔克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里,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往往会给予他最充分的关心和照顾:饿了,马上就会喂给他吃;冷了、热了,马上就会给他增添或者减少衣被;拉臭臭了,马上就会帮他换尿布……此时,小婴儿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母亲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围着自己转,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自恋”的萌芽。

到了1岁左右,宝宝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开始进入主客体分离的阶段。此时,如果妈妈能继续给予他充分的关注以及必要的肯定,宝宝在依恋母亲的同时,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是个可爱的宝宝。”这种由“母亲爱我”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是构成宝宝健康“自恋”的基础。

再长大一点儿,宝宝的主客体分离更趋完善,开始产生强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与此同时,他的能力也增长到足以自主地进行许多活动的阶段了。此时,他对自己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以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尝试去做,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这些信念对2-3岁的宝宝而言是非常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的能量,应该被鼓励。

由此可见,宝宝的“自恋”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能够被允许存在,并且获得适当的满足,他就能保持进取的动力,发展出自主的能力,逐渐拥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觉,成功地与父母分离,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快乐的人。当他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幻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他就能逐步走出天然自恋,建构起更加真实的自我形象,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

但是,倘若这种“自恋”没有获得满足,甚至被扼杀,当宝宝发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被父母或其他成人所接受,内心很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有问题”,而产生自我贬抑的心态。这种内化了的自我轻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让他很难肯定自己、接纳自己。

场景1

“我漂亮吗?”

妞妞2岁半了,越来越喜欢打扮自己,要穿漂亮裙子,别好看的发卡,而且每次打扮好以后,都会在镜子前照很久,有时还要转一圈,扭一扭!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最喜欢的玩具是芭比娃娃,对那些精巧的首饰简直爱不释手。最近她又迷上了化妆,别人问她:“你觉得化妆之后和没化妆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呀?”她想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喜欢!”

对妞妞的“臭美”,妈妈有点儿纳闷:自己并不是喜欢打扮的人,女儿从哪里获得的这些喜好?爸爸则有点儿担心:她不会变成像芭比那样的物质女孩吧?

小宝宝喜欢照镜子,并不一定就是“臭美”,也有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很好奇,一开始是在摇篮里动动手、动动脚,好奇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头,到后来就会在镜子里看自己,每一部分都长得什么样呀?这是很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宝宝将自己客观化的过程。

至于爱美、爱漂亮,也是人的天性。宝宝爱照镜子,是想要确认自己的形象是惹人喜爱的。分析认为,为了保证物种繁衍,新生儿多半都长得圆乎乎、胖嘟嘟的,很可爱,这样更能够引起成人的喜爱之情,从而获得更精心的照顾,保证健康地成长。因此,爱美之心可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宝宝爱“臭美”是没有错的。

而像妞妞这样的小女孩,天生喜欢打扮自己,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欢玩汽车一样。她觉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适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这种倾向。当然,也不要太过分去关注或鼓励她,反而让她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好看作为资本,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喜爱或其他别的东西。

在平日里,爸爸妈妈可以适度地肯定妞妞。当她问:“我漂亮吗?”的时候,可以就简单单地对她说:“嗯,你很漂亮。”还可以作一点儿客观的评价。但是注意不要夸大,也不要用夸张的语气。这样顺其自然地发展就可以了。

场景2

“我做得最好!”

3岁的桐桐上幼儿园以后,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画画呀、拍球呀,好多好多。有时候爸爸妈妈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有时候即便不问,他也会迫不及待地做汇报。可他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画青蛙,我是学得最快的,别的小朋友都是我教的!”或者“今天我们学拍球,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他还会编很多故事,在故事里,他永远是无所不能的主角,懂得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拯救整个世界。

桐桐妈妈担心:“不可能每次都是他学得最快,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吧?他会不会在说谎?”桐桐爸爸则认为:“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不对的!”

宝宝3岁,正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时候,此时的他特别需要获得赞扬和鼓励,并且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最棒的”。而且,这时他还处在“全能感”时期,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些信念看起来有点儿荒诞,但却包含着很重要的心理能量:无畏的精神、勇于奋斗的力量。它们的累积将形成宝宝的“能源基地”,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迈向外部世界。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不需要特地去纠正他的说法,让他去发展他的好感觉。当然也不要用夸张的方式去强化他。等他再长大一点儿,自然而然地经历挫折与幻灭,就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

此外,小宝宝的语言跟成人不一样,当他说“我最好”时,往往并不是经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常常说:“谁最早做好啊?”“谁做得最好啊?”他就觉得“最”是件挺好的事情,于是拿来形容自己。对此,可以观察一下,当他不是“最”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得很沮丧,就要帮他处理一下。此外,如果他经常用“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之类的话来肯定自己,也可能需要想一想:他有没有遇到什么糟糕的经历,有没有糟糕的感觉需要处理,因此才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好感觉呢?多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会帮助爸爸妈妈更加客观地作出判断。

至于他喜欢编造幻想故事,这对3岁的宝宝而言,太正常不过了。此时幻想和现实对他来说就是一回事,无所谓“说谎”。故事中的世界虽然并不真实,但对宝宝而言是有意义的,爸爸妈妈没必要太较真了,换个角度想,这反倒是他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一个表现呢!

保持客观,不偏也不倚

“婴儿沐浴在绝对的自恋之中!但是,婴儿的自恋来自何处?如果不是来自父母,那又能来自哪里呢?在父母爱自己孩子的背后,隐藏着他们自己的自恋:他们对新生儿投入的所有的折射、所有的雄心、所有的期待和所有的愿望。”

——心理学家德拉罗舍

无论如何,幼年时期的“自恋”是需要被满足的。宝宝需要在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关注与肯定中,获得积极的信息:自己是可爱的、受欢迎的。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自信的基本条件。

如果幼年时期的“自恋”遭到挫折,比如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孩子就容易转向“不健康的自恋”,认为“别人都不可靠,只有自己爱自己”。或者,如果父母对他的要求过高、过分严厉,则会瓦解孩子的自恋,让他形成或者抱怨环境(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外,从而进行自我保护)、或自责(觉得都是自己不好,自己没有能力达到目标)的习惯。将来,当他试图寻找自我的价值、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乃至形成心理学上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爱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竭力讨好别人,或不断追求别人的赞美,却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无法面对别人的冷淡,也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而拥有“健康的自恋”的孩子,长大后则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且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保护宝宝的“健康自恋”,又不会过度地纵容,以至于使他陷入自我中心的“不健康自恋”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指出:“爱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它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这样做,父母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

Links 区分:自恋与自我中心

我们说到,在宝宝刚出生时,他的需要往往是被全然、无条件地满足的,这也构成了他自以为是全世界中心、“所有人都围着我转”的想法。的确,在2岁前,宝宝的需要应该被尽可能地满足,可是到了3岁以后,就得注意区分这些需要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当宝宝走出家庭,进入到更大的社交圈时,他的需要客观上也不可能再被全然满足了。此时,有些宝宝能够很好地适应,开始学习观察和关心他人;有些宝宝则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坚持“所有人都应该满足我”。

不过此时,“自我中心”的宝宝其实已经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无能所在,因此才会在需求没有获得满足时,出现暴怒等情绪与行为。这时的他与早期的“自恋”可不同了:在1-3岁时,他有一种“全能感”,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是无所不能的。因此,对于小宝宝的“自恋”,应当允许存在,并给予适度满足;可是对大宝宝的“自我中心”,就应该加以适度引导,不能再纵容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与“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还看
帮助宝宝上幼儿园
零下10度,幼儿园坚持全天户外
孩子被打,却不敢还手
孩子在园里这些事情很重要
寒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
猜你喜欢
宝宝独自玩耍有哪些好处
增强宝宝适应力有技巧
如何让孩子更强大!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爱乱丢玩具
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有妙招
妈妈如何巧妙应对宝宝的坏习惯
让宝宝养成阅读的习惯该怎么做
那些被惯出来的毛病不容忽视
浅析宝宝暴力的原因
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防治宝宝打嗝有妙招
好孩子的培养细节
从小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让孩子学会坚强至关重要
孩子熬夜有哪些危害?
宝宝为什么爱吃手指?
从认知学角度来八一八要不要带宝
应对捣蛋的宝宝
哪些规矩是孩子6岁前必须立下的
12个宝宝必须改掉的坏习惯
宝宝多大可以看电影?
充足的睡眠使宝宝发育成长的更好
如何纠正孩子口吃的习惯
让宝宝轻松学会走路的游戏
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孩子哭闹
孩子的哪些坏习惯必须纠正?
如何巧对“厚脸皮”的小孩
适合1岁-1岁半宝宝玩的亲子游
孩子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
宝宝抵抗力差,如何预防生病?
早教的噱头你中招了没?
如何应对宝贝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不良嗜好源于哪?
正确制止孩子沉迷网络
解决宝宝淘气有妙招
如何处理宝宝当众吵闹尖叫
什么原因导致宝宝爱搞破坏?
怎样科学地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
怎么正确引导孩子学英语
如何解决宝宝吃饭“拖拉”
0-3岁宝宝的思考力怎么培养?
如何快速鉴别多动与多动症
宝宝什么时候适合学诗歌
这些游戏让孩子学会聆听
宝宝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培养
宝宝裸睡有什么好处?
如何巧妙应对宝宝怕生
小孩损坏牙齿的坏习惯,你知道吗
什么原因让宝宝不听话?
宝宝练习爬行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