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偷钱”爸爸怎么办?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宝宝“偷钱”爸爸怎么办?

宝宝“偷钱”爸爸怎么办?

2015-12-07

爸爸在家中往往扮演行为裁判和知识权威的角色,所以许多自以为聪明的爸爸,会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明察秋毫,对孩子的一切问题有问必答,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懂装懂。而真正聪明的爸爸其实有的时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糊涂”的爸爸,他们会对一些“过分”行为视而不见,会对知道的东西假装不懂

一、宝宝学坏了

爸爸在家中往往扮演行为裁判和知识权威的角色,所以许多自以为聪明的爸爸,会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明察秋毫,对孩子的一切问题有问必答,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懂装懂。而真正聪明的爸爸其实有的时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糊涂”的爸爸,他们会对一些“过分”行为视而不见,会对知道的东西假装不懂

1 宝宝学坏了

情景:

3岁的乐乐一向很听父母的话,也从来没有做不诚实的事情,可是有一天爸爸却发现他“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糖吃。一向好脾气的爸爸勃然大怒:“这孩子怎么染上了这个坏毛病?!”“怎么这么小就学着偷东西了?是跟谁学的?!”乐乐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暴怒的爸爸给痛斥了一顿,委屈得哇哇大哭。后来爸爸平息下来,问乐乐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委屈地说:“我跟你学的呀!”

这样做的结果是:

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他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小偷”,是一个足够让孩子产生耻辱感的标签,这个暴怒之下脱口而出的称谓,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心理状态,使孩子在成人后依然缺乏自尊心,并会对类似的事情备加敏感。

行为分析:

其实,这不是在偷,3岁的乐乐还没有偷窃的概念,他只是观察爸爸从哪儿拿钱,然后他就去模仿。他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爸爸拿钱是好的,而我自己拿钱是坏的”。

你该怎么做:

这种时候,爸爸应该装糊涂,装没看见,不要大惊小怪的,更不要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关键是,以后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做孩子不能模仿的事情。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关于模仿

3岁前的小孩子还不能分辨是非,而只能通过模仿进行学习,所以,大人要给他值得模仿的东西,比如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整洁的习惯、温柔体贴的举止、言行一致的品德等等。我们往往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看见他父母的影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在无意识地模仿大人。所以,大人在小孩子面前是暴躁的还是温柔的,都会直接影响小孩子一生的性情习惯。而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举止习惯。比如,父母总是当着孩子吵架,恶语相伤,孩子学会的也是那些口气。有次,一个跟我很要好的邻居小孩子突然对我说:“去你大爷的!”我当时惊讶万分。后来才明白是他爸爸在发怒时的说话习惯。所以,爱发脾气的爸爸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

模仿误区

有的父亲知道孩子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就专门为孩子制造让他模仿的东西。比如,觉得小孩子很可爱,或者觉得大人要适应小孩子就去模仿小孩子的说话语气。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孩子两岁前,所有的学习应该是自然模仿的,不要给他假造一些引导作用,很自然地生活在他身边就够了。因为小孩子希望模仿真实的人,假造出来的语气会让小孩子反感。

2宝宝的“暴力倾向”

情景:

3岁的壮壮特别好动,总喜欢打打杀杀。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头撞东西。这让一贯好动和充满活力的爸爸感到窃喜,觉得儿子将来会是个不会受欺负的男子汉,可是这样天天闹,也让爸爸头疼不已。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奶奶,壮壮突然大喊着一头撞了过去,爸爸一把把壮壮及时拉了回来。但是心有余悸,万一真撞上了奶奶,可真要出了大麻烦了。爸爸终于忍无可忍,火冒三丈,指着还在亢奋中的壮壮大叫:“你怎么能这样?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不省心的儿子?”等事情过去了,爸爸又觉得自己太凶了,于是回过头来安慰孩子。爸爸暴怒平息后的安慰让壮壮更加委屈地认为,撞人没有错误。

这样做的结果是:

孩子自尊心被伤害,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更谈不上改正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父子间因为这个行为而产生的冲突会越来越多。爸爸会一再伤害儿子,而儿子的天性渐渐遭到了压抑。

行为分析:

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他的好动的行为其实是在伸展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本能的锻炼过程,这就跟老鼠咬木头磨牙是一个道理。另外,小孩子的能量是无穷的,他们在乐此不疲地舞刀弄枪大喊大叫,那是在发泄自身的能量。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健全的大脑系统引导他去专注地做有意义的事,身上的能量得不到正常消耗,就常常用这种形式冲出来。这个时期会过去,可是他的喊叫或者舞动的力量则会保留。因为能量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能力强、有号召力的人,反过来讲,也可以将他的这种能量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不能强制性地打压孩子好动的习惯,更不要恶语相伤。但同时也不能无休止的纵容。如果爸爸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引导,那么现在在撞人中体现的力量在将来就会成为他道德的力量。

你该怎么做:

做个糊涂爸爸,对孩子的行为假装熟视无睹,不直接用强硬的口气制止孩子,而要耐心地设计使他的恶能量转化为道德力量的方式。比如,在晚上给小孩子讲一个小熊的故事。你可以这样讲:一只小熊很有力量很活泼也很勇敢,可是他总是喜欢撞其他的小熊,所以其他小熊都不喜欢和他玩。这只小熊吃了闭门羹后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一只好心的老熊告诉他,如果想要交朋友,就只能撞栅栏和大树,但不能撞其他同伴,更不能撞比他小的和比他老的熊。这只小熊听了老熊的劝告,于是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终于被其他小熊欢迎回到他们的队伍中去。记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用自己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这样,孩子会把这只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熊和他自己联系起来,并对之做出反应。小孩子对同样的故事百听不厌,你可以连续好多天地讲这个故事,久而久之,孩子无目的性的暴力就会被自然地收敛。

3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情景:

妈妈买回了豌豆,边看电视边剥豌豆,陶陶觉得豌豆好看,就问,“豌豆是怎么长出来的?”爸爸说:“豌豆是一棵种子,埋在地里发芽开花结果之后就成了现在的豌豆。”陶陶有个知识丰富的爸爸,而陶陶则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每次陶陶问问题,爸爸总是大包大揽充满自信地回答。所以,小小的陶陶知道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识,故而经常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这样的结果是:

陶陶成了知识丰富的孩子,但是过了一些年后,做家长的渐渐发现他是一个满脑子知识、但是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行为分析: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了探索和认知的欲望,他们本能地要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时机。但是不聪明的父母往往自以为是地充当孩子的书本,结果孩子凭本能去发现世界真相的兴趣和思辨的能力被压抑。直接告诉孩子一个问题的答案,看似是在省心地教育,实际上是剥夺了他思考的权利,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同时轻易地丧失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机会。

你该怎么做:

聪明的爸爸要对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装糊涂,不直接把答案说给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究。比如孩子问,豌豆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时候爸爸可以这样说:“虽然爸爸从书本里知道一些他们生长的知识,可是爸爸也没有亲眼看过。这样好吗?咱们现在就在花盆里种一颗豌豆,让我们一起看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绝好机会,爸爸和孩子一起挖土、在花盆里种豌豆,一起给种子浇水。若干天后,孩子会惊喜地发现,豌豆芽长出来了

4父亲与母亲的不同作用

父爱有利宝宝社会性发展

母亲的爱细腻、温柔,而父亲的爱表现为粗旷、豪放,两者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给宝宝的感受也不同。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社会的情感财富。有了父爱的宝宝,可获得正常的人格发展。

父爱更有利于宝宝成才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教育专家们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更能教育孩子独立、果断,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

父爱有利于逻辑思维发展

有研究显示: 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

利于性别健康发展

在和男孩子的交流中,爸爸的严格要求会使男孩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男孩也会更好地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日渐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而爸爸和女儿的交流中,也可以让女儿从小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并分清男女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女孩子的女性气质,而且也会受爸爸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影响。

正是在爸爸妈妈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义,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

父亲更喜欢冒险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

父爱使宝宝具有创造性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父爱给宝宝支持和信心

在宝宝心中,母爱是无处不在的,包围着他的,但对于父亲,是有重大变化的时候想起,父亲是心底最重的位置。尤其是他们长大,对父亲越是如此,每逢重大的人生转折,他们更容易想起父亲,对他们来讲是一种精神力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与“宝宝“偷钱”爸爸怎么办?”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宝宝“偷钱”爸爸怎么办?”还看
如何教育没有耐心的孩子
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不知道怎么选择幼儿园?来看看幼
孩子放学,早接还是晚接?会影响
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宝宝发育
猜你喜欢
教育指导:8个金点子开发宝宝右
k教育指导:在玩耍中开展的早期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
教育指导:益智玩具,让宝宝开动
教育指导: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教育指导:3岁宝宝叛逆怎么办?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应避六大误区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性格培养在首
教育指导:幼儿早期行为规范的引
教育指导: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六
教育指导:要不失时机抓好早期教
教育指导:喂养BB的聪明之举
教育指导:父母千万别对孩子做这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四大误区
教育指导:0-3岁早期教育
教育指导:爸妈必看
教育指导:如何拓展宝宝的社交能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有孩子智力发
教育指导:1岁以内3种睡姿要交
教育指导:掌握不同月龄的早期教
教育指导:国外幼儿教育
教育指导:打破育儿规则,让你焕
教育指导:不允许孩子哭,才是对
教育指导:让孩子们学画画的好处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需珍惜小儿求
教育指导:训练不同阶段幼儿逆向
教育指导: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开
教育指导:100首绕口令,让孩
教育指导: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处于
教育指导:不要把早期教育变超前
教育指导:为什么新生儿看起来怪
教育指导:如何给0~1岁宝宝做
教育指导:如何呵护宝宝艺术培养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就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非神童制造机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开
教育指导:什么才是最适合宝宝的
教育指导:要“羊孩”,还是要“
教育指导:早教该不该教孩子早识
教育指导:幼儿早期教育方法上的
教育指导:生活中如何进行性教育
教育指导:幼儿园徒手类游戏,简
教育指导:国外婴儿的益智玩具有
教育指导:孩子越懂事越可怜你是
教育指导:宝宝3岁前开始教育和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在不同时期的
教育指导: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学校
教育指导:如何对待孩子的一些尴
教育指导:早期教育怎么教
教育指导:增强宝宝记忆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