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妈妈8行为夺走BB幸福
2015-12-07
在许多妈妈的眼里,现在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以前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想拥有一个单间的愿望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而现在的孩子自小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妈妈那一代人20岁以前没有几个进过饭馆,而如今的孩子却能常常光顾肯德基、麦当劳。一言蔽之,以前如果有人能过上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定幸福得能飞起来。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吗
一、幸福时代不幸福的孩子在许多妈妈的眼里,现在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以前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想拥有一个单间的愿望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而现在的孩子自小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妈妈那一代人20岁以前没有几个进过饭馆,而如今的孩子却能常常光顾肯德基、麦当劳。一言蔽之,以前如果有人能过上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定幸福得能飞起来。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吗?
幸福时代不幸福的孩子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暑假,我在上课,上绘画课的同事找到我:“有个新来的女孩叫蓉蓉,有些不大对劲。眼睛不敢看人,目光散散的,从来不说话。”老师带我到班里,把孩子指给我看,就见孩子的小身子抖了一下,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那是一对怎样的眼睛啊!我敢说,那是我见过的最让我难忘的眼睛了——美丽,却又充满惊恐。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头待宰的小鹿。我想不论是谁,见了这对眼睛都会为之伤心的!
我来到孩子面前,慢慢蹲下来,两手轻轻地扶着她的上臂。可是,就在我的手掌与她的身体接触的那一瞬,蓉蓉浑身猛地哆嗦了一下,我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孩子肯定被大人吓坏了。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常常会争吵,妈妈的脾气大,常常会暴跳如雷,对孩子和丈夫吼叫。她心情不好时常常会把脾气撒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现在总是惊恐万分,跟人交往时总像绵羊遇见了狮子!
掩卷沉思,女孩那双惊恐的大眼睛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女孩的眼神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幸福成了和她无关的事情。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炮火硝烟离我们很远,物质也极大丰富,在这个应该人人幸福的时代,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幸的孩子呢?
孩子不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那样的孩子只是生活中个别的例子吧。我们通常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幸福吗?儿童心理咨询专家翟静说:“可是孩子们的答案恰恰相反,感觉自己不幸福的孩子不在少数。”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吧。
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问班上的孩子:“你们可以吃到任何想吃到的东西,不仅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六个长辈甚至更多人的爱。每逢假日,你们可以乘火车甚至飞机去旅游;每到节日,你们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和礼物那么,你们一定感到很幸福吧!”
然而,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没劲!”“我们不幸福!”
老师接着问:“那你们最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孩子七嘴八舌,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的幸福是周末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一个女孩说:“我的幸福是放长假,爸爸妈妈陪我到海边去晒太阳。”
孩子们的幸福各式各样:买一大堆零食坐在地板上吃;爸爸妈妈不要太唠叨;不要有做不完的作业
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你可以真切地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渴望。爸爸妈妈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我们鞠躬尽瘁地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会觉得不幸福?
孩子在精神上不幸福
新华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孩子是否感到幸福时,十个孩子中就有七八个孩子的回答是“不幸福”。据统计,每十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有心理问题,我国至少有三千万名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说:“今天的孩子们在物质上是幸福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时候甚至没有见过。而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忧虑,不会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孔屏从大量真实的案例中发现,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习障碍。不少孩子还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有的因为容貌比不上周围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为没有朋友而自卑,还有大量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恐慌。
一位教育专家戏称:“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幸福。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嬉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不再有别的主题。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济南一位名叫李艳的母亲无奈地承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女儿从3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有故事班、美术班、舞蹈班、琵琶班、奥数班、英语培训班、钢琴班,有的特长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人和孩子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点胜算。”这位妈妈说得很无奈。
也许,妈妈会觉得自己是在筹划孩子未来的幸福,可是孩子脸上的笑容却在渐渐消失。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幸福很简单。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犹如精心呵护幼苗,首先要给幼苗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去自由地生长。其次,当幼苗需要呵护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已经在流动了。而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就是种花的秘密,也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秘密。
一旦掌握了这个秘密,妈妈会发现,幸福不是送给孩子的芭比娃娃,也不是给孩子的一柜子衣服。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以及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现在很多妈妈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分不清孩子与自己的界限,甚至代替孩子去动手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也不会有能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二、不当教养方式让孩子不幸福吴蓓老师认为,不当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幸福。她指出,正确的教养方式,就是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案例: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未感觉过幸福
自由作家李黑妮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却从未感觉过幸福,甚至还说妈妈的爱让她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她曾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妈妈不当的教养方式对自己获得幸福的负面影响。
“那些年,我妈妈对我真的是放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吓着,每分每秒不眨眼珠地看着我。为了在家专门照顾我,她把工作都辞了。我的任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我却有数不清的不能。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随便喝水吃东西,我不能在没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做游戏,我不能到点不吃饭,我不能和妈妈认为不好的小孩子一起玩,我不能去跑去跳去喊去叫,不能在下雨的时候去踩小水洼(因为我心脏不好)。
上学以后妈妈认为我不能一个人来往,因为那样她不放心,于是她又接又送,每次都要背我一段。学校一有劳动,她就来帮我,很多同学都在背地里笑话我。我不能自己洗头洗脚,不能自己做饭,不能参加学校的野游(除非妈妈在场),不能参加学校里剧烈的体育活动。直到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连自己的手绢儿都没洗过,更别说知道家里的油瓶子放在哪儿了。
这样的待遇,算是把我泡在蜜罐里养大了。可是,这样的历程真的很痛苦。我所习惯的那种一切由父母给予的生活早就露出了破绽。他们一如既往地给、加倍地给,而一天天长大的我要的是什么呢?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的内心长满了野草,更不知足、更抑郁也更自卑。那种苦,在当时连半点也说不出。”
专家分析:不当教养方式令孩子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
从李黑妮的童年及成长经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终身幸福的不良影响。孩子的发展应与同龄孩子持平,这是孩子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但李黑妮妈妈的过度保护,令孩子失掉了发展机会,致使其行为能力与心理发展滞后。当黑妮看到其他小伙伴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时,她会不满足,会感到不幸福。
如果孩子总在温室里,在妈妈的翅膀下生活,长大后会发现自己无法远飞。试问,那时他又拿什么去追求幸福呢?
妈妈保护孩子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为了避免自身麻烦,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禁止孩子玩水,为了杯子不被打破而不让孩子自己倒水喝等等;另一种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等。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孩子发展自我、追求幸福的必经之路。
当然孩子的安全要考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限制过多过宽,就会变成干涉。干涉过多则会让孩子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可贵品质,这将阻碍孩子追求和获得幸福的步伐。
专家建议:无私、理智且切合孩子需要的教养方式能令孩子得到幸福
爱子之心,父母皆有,但也要反思一下:你的教养方式得当吗?吴蓓老师认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无私的。父母在为孩子获得幸福铺路时,首先要想一想:你是否有私心?你是否希望孩子凭借这个条件达到你所期望的某个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你所设定的目标,你将怎样对待他?你会毫无怨言地继续付出,还是会有所不满甚至直接表达你的不满?
第二,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理智的。有句话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要父母爱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为孩子未来的幸福着想”的口号下给孩子过度保护: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等等,当你自认为给孩子爱的时候,也要记住,你的爱也许正在破坏孩子的幸福。
第三,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切合孩子需要的。媒体曾报道一些少年伤害父母的悲剧,这些悲剧引人深思:为什么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一切,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与父母本意相违的事情?这是因为父母给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孩子,或采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而造成的。因此李黑妮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内心长满野草。”这样的孩子何谈追求幸福。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而不是用无边的管教让孩子窒息。
专家访谈QA:
Q:您认为今天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
A:孩子在某方面是很幸福的,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能得到满足。但长远来看,却不尽然。首先,孩子缺乏了延迟满足的经验;其次,孩子以后要面对的环境不会这么善意。
Q: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不幸福?最大原因是什么?
A:我想是因为现在的妈妈偏向关注孩子的身体,但孩子有除身体外的更重要的需求,比如心理需求。如果只关注一面,就很难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
Q:在孩子成长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是什么?
A:孩子很难答出幸福是什么,但很多方面都与孩子的幸福感受密切相关,比如,健康、自信,以及跟小伙伴有了冲突后的心理的调节能力。
三、让孩子获得幸福的条件王书荃老师是幼教专家,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她说,孩子获得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二是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而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都和妈妈有重要的联系。
幸福的获得源于安全感
案例:闷闷不乐的柔柔
4岁的柔柔,发育状况很好,家境优越,父母也很疼她,但她却整日闷闷不乐。而且她一上幼儿园就生病,还表现得孤独、不合群,其他小朋友在做游戏,柔柔却心不在焉地在一边翻画报。
专家分析:安全感缺失令孩子难以获得幸福
王老师了解到,柔柔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因为一些原因情绪很低落,导致对孩子关怀照料不足,让孩子的安全感未得到满足。威廉·布卢姆在《安全的感觉》一书中讲到:“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的神经紧张,而你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和谐成长就没有能量,由于陷入了无休止的紧张,由于你得保持进攻或防卫姿态,你渐渐已将精力耗光。”这样自然难以获得幸福。
儿时对于安全感的体验,也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婚恋关系。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与人交往时总能表现出开朗自信的一面,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做成想做的事,获得内心的幸福。反之,妈妈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从未通过视线、动作和深情的话语等方式来向孩子传达爱,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难以使孩子感觉与获得幸福。
专家建议:妈妈发自内心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妈妈要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无论孩子长什么样,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从心里爱孩子。但是每个人对给孩子的爱的理解不一样,比如有的人认为给孩子爱就是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这也是爱孩子,但这不是真正地爱孩子,这是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二,妈妈要用温柔的眼睛看着孩子、要用真诚的内心去拥抱孩子,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孩子随时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妈妈应在孩子苦恼的时候也这样温柔地看着孩子,让他心里有一种安定的感觉。
幸福的获得源于自信
案例:感觉幸福的小涛
在家里,爸爸看到小涛在研究一个新的玩具,紧皱着眉头,似乎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走过去问:“小涛,有什么问题需要爸爸帮忙吗?”谁知小家伙儿抬起头一脸自信地说:“不用,我一个人能行。”
有一次,妈妈和小涛经过肯德基门口,那里在举行小朋友跳操的活动,当主持人问道:“哪个小朋友想上来试一试?”小涛不用妈妈提醒,第一个举起了手,跳上了台,自信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每天睡觉前当妈妈问小涛一天过得怎么样时,小涛总会一脸灿烂地回答:“妈妈,我今天过得很幸福。”
专家分析:自信与幸福感的获得是一个良性循环
小涛是个自信的孩子。一般自信约在孩子4岁时就会出现,自信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动机、态度和行为,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能达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从而获得自豪感。其中的核心显而易见是儿童的自信心。幼儿不断地学习、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语言,最后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能力而获得了成功和幸福感。自信和幸福感获得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专家建议:让孩子动手做 获得自信与追求幸福的能力
自信的孩子更能获得幸福。他们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这些都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关键。
自信的形成与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关。这种能力不是来自说教,而是孩子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的。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经验与自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是通过摆弄、堆叠等动作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建构。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多种感知经验和知识,同时获得许多动作经验,这种经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经验不断的丰富,就会内化为幼儿的能力。
妈妈让孩子动手做,亲自去体验,孩子动手能力强,就会有自信。但有些妈妈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不行,这个你不会做”,“别动,这个危险”。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声音中被剥夺了,孩子动手的热情被浇灭了,自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反而会有自己 “不行”、“不好”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又怎会幸福?孩子自信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随着他的整个成长历程。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妈妈要在积极鼓励孩子的同时,经常性地创
上一篇:好习惯是孩子最大的财富
下一篇:让孩子保持高分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