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好不要说反话?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最好不要说反话?

父母最好不要说反话?

2015-12-07

前几天在点点周刊群里,有妈妈说宝贝儿严正抗议,就为老妈经常笑称他为“小笨蛋”,深深伤害了一个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那么小坏蛋、小笨蛋、丑丑等昵称,或者家长善意的一句反语,孩子的小脑袋瓜子是否能够拐过弯来呢?

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

孩子仍然会从字面上理解我们说的话,比如当一个5岁大的孩子,浑身脏兮兮地从外面跑进卧室,大人哭笑不得地说:“你可真是干净啊!”孩子可能不会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要么会信以为真,以为父母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脏东西,要么他会感觉到大人的批评,会错误地认为大人是有意说反话。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金利波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懂得幽默了,比如她儿子1岁多的时候,一天想喝西瓜汁,大人逗他,笑着偏给他牛奶,孩子就发出抗议,但是很明显孩子知道大人在逗他玩。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比如:我的饭吃完了,哦,不,我只是骗你的。

幽默的方法很多,如“卖关子”、“取绰号”、“数落”、“答非所问”等,培养幽默感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背笑话和有趣的段子:看笑话书时,把好的段子马上记下和背诵!在幽默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快地学会这样一种语言技巧的乐趣和好处。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小美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她说从幼儿园开始,对自己的绰号“屎壳郎”就非常反感,她说她认识这种生物是从这个外号开始的,她觉得这个外号非常有损她的形象。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小笨蛋这个词在家里,宝宝是接受的,但是在幼儿园偶然发现老师在严肃批评其他孩子时,用到这个词,宝宝可能以后就不接受这个词了。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会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就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也很理解这位家长当时的心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我也不是圣人,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时,谁的心里都有打番五味瓶的滋味!可是,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补救,而不是图自己一时心里痛快——先骂了再说!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歌唱活动《我是猫》优质课-浙江:沈颖洁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与“父母最好不要说反话?”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最好不要说反话?”还看
猜你喜欢
用爱和智慧唤醒封闭的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胆小的毛病
父母要学会看宝宝的“脸色”
父母的小动作能给宝宝安全感
睡觉爱做梦的宝宝更聪明
如何教孩子抗拒诱惑
孩子言行不一,家长该怎么做?
盲目批评会扼杀幼儿的天性
宝宝认生,爸爸妈妈知多少
0岁起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
孩子眼中的世界
怎样养成宝宝乐观向上的心态
“话痨”父母培养巧嘴孩子
宝宝靠自我伤害来释放情绪
宝宝性格孤僻源自父母教养不当
勿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言
孩子性格孤僻的表现及引导
培养孩子的情商请别忽视六大要点
11项技巧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正确把握宝宝的依恋关键期
请把人生七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孩子
如何对付幼儿三大常见情绪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恐惧?
英国:母亲童年经历影响孩子智力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害羞宝宝
分年龄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警惕!2岁小孩吃手可能是心理问
宝宝的精神最怕的四种饥饿
对付逆反期宝宝妈妈需斗智斗勇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孩子太害羞怎么办?
喜爱哭闹宝宝的心理分析
关注宝宝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怎样给学龄前孩子们立"规矩"
留心宝宝的嫉妒心理
教你帮助宝宝战胜恐惧心理
儿时常被体罚心理易扭曲
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
颜色喜好可预测孩子性格
孩子怕生的主要原因
宝宝“吃手”不一定是坏事
培养宝宝健康心理9个“No”
培养小宝宝过硬的心理素质
宝宝怕黑不是“胆小鬼”
父母言行误区会让BB变胆小
三步骤让任性孩子变乖
打造快乐宝宝的八大宝典
如何改变孩子急躁任性好哭
让宝宝内心充满同情心的方法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