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2015-12-04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里,许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准备的各种礼物,但一些孩子并不开心,因为父母并没跟他们一起过节。和溺爱、强求、限制一样,重视物质却忽视亲情是许多父母常有的“非爱行为”,这一心理学专业词汇如今正在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父母应注意三类“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允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几类“非爱行为”。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如一个小学男生向余允珠的热线倾诉,自己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回家被妈妈痛骂一顿:“我是单亲妈妈,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这样不给我争气……你给我滚!”他觉得压力很大,觉得妈妈不再爱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如今年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余允珠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那是她最大的爱好。余允珠说,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从0岁至6岁的“宠物期”,到12岁至18岁的“压迫期”,很多孩子就这样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例如一对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说孩子床上藏着铁棍。孩子哭诉: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时对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学习出问题父亲就凶残地打自己。父亲则说,自己小时也常挨打,打着打着就长大了,这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记者看到这样一条发给余允珠的短信:“也许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烂泥扶不上墙”。余允珠说,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记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母亲非常溺爱女儿,且要求女儿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钢琴考级上,生活琐事全部由她代办。以至于到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她开始为孩子的生活自理发愁,因为女儿连洗澡都不会:直到女儿18岁,每次洗澡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尊重孩子给予不掺杂念的爱

怎么改变自己的“非爱行为”?如何避免因爱给孩子带来伤害?余允珠认为,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暇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让他发展个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因为不但侵犯孩子的隐私,也关闭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调节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审问犯人一样询问孩子一天的行踪、发生的事情,可以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在孩子愿意倾诉的时候要认真聆听,而不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如一位小学生发短信倾诉:“我实在太想养一只小猫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师帮帮我吧。”余允珠对她说:“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会照顾好小猫,养了小猫我会更有爱心,而且不会影响学习。”在这样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最终达成了愿望,而且意识到了养小猫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家帮助。例如床上藏着钢管、与父亲关系紧张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带着他找专家咨询后,最终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报。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与“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还看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李嘉欣重培养儿子EQ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父母11种行为让BB自信全无
“单独二胎”孩子争宠问题不容忽
边走边读
宝宝“恋物”是不是病态?
不参加早教班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不要吝啬给予宝宝的爱
钻爬蹦跳益智力
德国父母热衷讲睡前故事
孩子“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孩子多大可以学跳舞?
别给1岁宝宝买电动玩具
沙、水游戏--全方位启蒙乐
不被妈妈爱的孩子(图)
宝宝早教的几种方法
我们的未来掌握在孩子手上
1岁前的孩子也会有压力
选购玩具八项注意
婴儿都喜欢有眼睛的玩具
不同血型宝宝的智力培养方略
孩子多认字不如多认人
儿童玩具的四大隐患
破解宝宝心中八个“小秘密”
启发孩子像书中的人物一样
六种育儿错误毁孩子一生
养育男孩和女孩有何差异?
0-1岁的儿童应该玩什么?
婴儿敲敲打打“有名堂”
识别个别亲子园“伪早教”
如何激发2岁宝宝的好奇心
打造美丽宝宝的小窍门
亲子:不要讲儿语或重叠语
用阅读点亮孩子的梦想
如何帮助宝宝说话更流利
6中音乐启蒙智力的方法
影响孩子一生的15个细节
3岁前幼儿不宜学习“多种语言”
十二星座宝宝梦想之“最”
如何为孩子选择音乐和歌曲
儿童视力标准
3-4岁孩子共同游戏特点
怎样同5—8个月的婴儿作游戏
像妈妈一样关爱玩具娃娃
帮孩子给玩具安个新家
让宝宝爱上涂鸦的五大步骤
幼小衔接:教为先?养为先?
孩子为啥不喜欢我选的玩具(图)
为什么男孩女孩喜欢不同玩具
"喜羊羊""光头强"等BB喜爱
孩子生命中不能够承受的痛
自卑妈对孩子有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