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2015-12-04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里,许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准备的各种礼物,但一些孩子并不开心,因为父母并没跟他们一起过节。和溺爱、强求、限制一样,重视物质却忽视亲情是许多父母常有的“非爱行为”,这一心理学专业词汇如今正在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父母应注意三类“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允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几类“非爱行为”。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如一个小学男生向余允珠的热线倾诉,自己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回家被妈妈痛骂一顿:“我是单亲妈妈,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这样不给我争气……你给我滚!”他觉得压力很大,觉得妈妈不再爱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如今年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余允珠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那是她最大的爱好。余允珠说,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从0岁至6岁的“宠物期”,到12岁至18岁的“压迫期”,很多孩子就这样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例如一对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说孩子床上藏着铁棍。孩子哭诉: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时对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学习出问题父亲就凶残地打自己。父亲则说,自己小时也常挨打,打着打着就长大了,这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记者看到这样一条发给余允珠的短信:“也许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烂泥扶不上墙”。余允珠说,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记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母亲非常溺爱女儿,且要求女儿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钢琴考级上,生活琐事全部由她代办。以至于到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她开始为孩子的生活自理发愁,因为女儿连洗澡都不会:直到女儿18岁,每次洗澡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尊重孩子给予不掺杂念的爱

怎么改变自己的“非爱行为”?如何避免因爱给孩子带来伤害?余允珠认为,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暇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让他发展个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因为不但侵犯孩子的隐私,也关闭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调节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审问犯人一样询问孩子一天的行踪、发生的事情,可以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在孩子愿意倾诉的时候要认真聆听,而不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如一位小学生发短信倾诉:“我实在太想养一只小猫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师帮帮我吧。”余允珠对她说:“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会照顾好小猫,养了小猫我会更有爱心,而且不会影响学习。”在这样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最终达成了愿望,而且意识到了养小猫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家帮助。例如床上藏着钢管、与父亲关系紧张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带着他找专家咨询后,最终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报。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与“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还看
零下10度,幼儿园坚持全天户外
孩子被打,却不敢还手
孩子在园里这些事情很重要
寒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
你知道吗?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
猜你喜欢
宝宝缺少安全感有这些表现
“孩子还小”的观念让孩子永远长
顺应婴幼儿从依恋到独立的规律
宝宝的心理压力如何缓解
3岁前宝宝必须纠正的性格
训练宝宝好奇心的N种方法
孩子哭闹到底该不该抱?
夸奖是提升孩子自信的良言
哪些声音给会给婴儿安全感
宝宝的阅读习惯从可以竖起头起
宝宝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快乐
认识宝宝的情绪
孩子欺软怕硬怎么办
缺乏耐性孩子的特征
婴幼儿也会精神抑郁
六招帮增强孩子自信心
妈妈太强势,影响孩子性别取向!
让爱从小充满孩子的心灵
儿童孤独症早期识别
告诉你孩子的七个底线
伤害孩子心理的牢骚话
依恋行为有利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不要忽视宝宝的自我和自尊
如何让宝宝学会“不认生”
孩子不快乐,你能读懂吗?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怕什么
快速的时代,更需要“慢养”孩子
常挨打的孩子易心理变异
美国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
抓住儿童性教育的5个关键期
过分疼爱易引起宝宝心理障碍
宝宝比较内向该怎么办?
母爱可改变婴儿的性格和心理
发展儿童同情心
“恋物症”不能说断就断
做好六件事改善宝宝害羞
独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给孩子添点耐性
揭秘:宝宝爱打人的3大根源
培养自控能力,不同年龄宝宝区别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宝宝的性格
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幼儿时期的6个情感需要
尊重宝宝创造的童话世界
孩子的喜怒哀乐,家长你读懂了吗
美国人是怎么带孩子的?
婴儿生来就会"吃醋"
怎样教会孩子善解人意
怎样防止孩子产生过分依恋?
潘多拉效应的早教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