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

2015-12-04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里,许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准备的各种礼物,但一些孩子并不开心,因为父母并没跟他们一起过节。和溺爱、强求、限制一样,重视物质却忽视亲情是许多父母常有的“非爱行为”,这一心理学专业词汇如今正在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父母应注意三类“非爱行为”

在心理学上,“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专家余允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的几类“非爱行为”。

一是带附加条件的爱。

很多孩子从幼儿起就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乖才爱你”之类的话。这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演变为对孩子学习成绩、艺术特长等的要求——这时候常有“你看XX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的话。如一个小学男生向余允珠的热线倾诉,自己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回家被妈妈痛骂一顿:“我是单亲妈妈,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这样不给我争气……你给我滚!”他觉得压力很大,觉得妈妈不再爱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时候,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过多的要求就是一种“非爱行为”。

二是没有原则的爱。

最常见的是家长无限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如今年媒体曾报道,一位母亲为庆祝女儿小学毕业,买了个价值约2万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强制或限制的爱。

余允珠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妈妈从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对不了。我现在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有差别,跟他们喜欢的不一样,我就像异类!”一个女生则发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因为父母强制她把打篮球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那是她最大的爱好。余允珠说,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要么替代包办孩子的生活,要么强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从0岁至6岁的“宠物期”,到12岁至18岁的“压迫期”,很多孩子就这样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

“非爱行为”会导致仇亲、仇师。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家庭有意见和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的则达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例如一对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说孩子床上藏着铁棍。孩子哭诉: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时对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学习出问题父亲就凶残地打自己。父亲则说,自己小时也常挨打,打着打着就长大了,这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非爱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记者看到这样一条发给余允珠的短信:“也许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烂泥扶不上墙”。余允珠说,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很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的过多要求和期望,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最终失去自我。他们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表现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产生极端情绪等问题,而心理和身体的亚健康最后会导致品德的亚健康。

“非爱行为”弱化孩子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记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母亲非常溺爱女儿,且要求女儿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钢琴考级上,生活琐事全部由她代办。以至于到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她开始为孩子的生活自理发愁,因为女儿连洗澡都不会:直到女儿18岁,每次洗澡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尊重孩子给予不掺杂念的爱

怎么改变自己的“非爱行为”?如何避免因爱给孩子带来伤害?余允珠认为,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暇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要给孩子相当的空间,让他发展个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因为不但侵犯孩子的隐私,也关闭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调节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审问犯人一样询问孩子一天的行踪、发生的事情,可以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在孩子愿意倾诉的时候要认真聆听,而不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导和适当的帮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不乖”的行为应“放而不弃、管而不压、训而不辱、帮而不替。”如一位小学生发短信倾诉:“我实在太想养一只小猫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师帮帮我吧。”余允珠对她说:“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会照顾好小猫,养了小猫我会更有爱心,而且不会影响学习。”在这样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最终达成了愿望,而且意识到了养小猫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三是正视亲情中的矛盾。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应当理性处理,不应一味采取打骂方式,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家帮助。例如床上藏着钢管、与父亲关系紧张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带着他找专家咨询后,最终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报。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有“现在我养了你,你以后就养我”“以后要让我过好日子”“要好好学习我才有面子”等心理。这样要回报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中班歌唱游戏《小猴真淘气》优质课-南京:贾青.rmvb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与“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三“非爱行为”伤孩子”还看
宝妈必知,幼儿园能教会孩子的十
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怎么办?
幼儿园不是万能的家长必备功课你
主要看气质:不同气质宝宝的养育
宝宝不爱去幼儿园竟然是因为这个
猜你喜欢
"隐性单亲家庭"伤宝宝
管理压岁钱培养BB财商
宝宝节后怎样恢复精神状态
爸妈太溺爱,孩子易低能
春节后让闹宝宝变回乖宝宝
宝宝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
误用奖赏教育惯坏孩子
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影响
头等大事:请个好保姆
单亲妈加班让儿能多吃粽子
保姆带大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母体环境可改变BB性格
五岁孩子要iPad嫌妈穷
爸爸独特的6个育儿妙招
美国"虎妈"教育方式大转弯
单亲家庭教育小心3个误区
关爱百万农村留守儿童纪实
亲子互动开心游玩小宝典
感恩教育勿忘亲子平等相处
10种宝宝必学的生活技能
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
怎样防止孩子产生过分依恋
父母,怎么让孩子读懂你?
信任宝宝才能有效沟通
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咋判断幼儿是否有自卑心理
合作意识能“玩”出来
哪些批评用语最伤孩子自尊
老人带孩子溺爱也是害
学会巧妙调教省去早教费
孩子被"欺负"之后怎么办?
让孩子面对一致的态度
宝宝成了父母床上"第三者"
好胜宝贝也能输得起!
五误区让宝宝"爱放弃"
孩子太好胜家长怎么办?
现实版的“孟母三迁”
不愿上学或是分离性焦虑
超级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别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行为
"另类虎妈"造就华裔"神童"
从小缺乏母爱BB很可怜
怎样面对BB圈里的攀比现象
老人带孩子究竟哪儿不好
表扬BB需掌握四大技巧
爸爸越参与育儿宝宝越聪明
孩子在不同年龄的心理变化
单亲家庭的5大早教策略
毁掉孩子一生的N种烂教育
浪费时间对孩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