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育儿“圣经”or“谬论”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亲密育儿“圣经”or“谬论”

亲密育儿“圣经”or“谬论”

2015-12-04

美国儿科医生威廉·西尔斯是最成功的育儿专家之一。他与妻子合著的《西尔斯育儿经》畅销20年,18个译本在全球售出1500万册。他们倡导的亲密育儿法被不少父母奉为“圣经”,但究竟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追究。《时代》周刊最近试图客观还原这种育儿法的真面目。

亲密育儿或许太疯狂

乔安妮·博勒加德是个身心投入的母亲,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

最初打算要孩子时,她怎么都怀不上,为此她辞去会计工作专心备孕。怀上孩子后,她选择在家生产,而且压根不考虑无痛分娩。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严格按需母乳喂养,只要孩子需要,随时随地喂奶。

博勒加德再次怀孕时,女儿已经1岁多,但她仍坚持母乳喂养,结果险些因荷尔蒙失调而早产。即使如此,她仍没有给孩子断奶。今年3月产下一名男婴后,她同时母乳喂养两个孩子。

回首没有孩子的生活,博勒加德感慨自己变化之大。她与软件工程师丹尼尔2004年结婚,之后二人“过着典型的雅皮生活”。他们每周都“约会”,各自有着精彩的社交生活。有了孩子之后,这样的生活不复存在。近3年来,博勒加德只有一次将孩子托付别人照看,那是她生老二的时候。“我从没想到会这样喂养孩子,”她说,“以前看到有父母这么做,我觉得他们的育儿法太疯狂。”

在不少人看来,博勒加德的行为确实“疯狂”,却符合亲密育儿法主张。与以往注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育儿理念相比,这种育儿法更强调父母的全身心投入和牺牲精神。亲密育儿法兴起于近20年,逐渐为主流接受。即使未曾听说过这种说法,不少父母的育儿理念也深受其影响。母乳喂养、母婴同眠和“孩不离身”被认为是亲密育儿法的三大理论基石。

这种育儿理念认为,婴儿的每一声啼哭都是求助的呼喊,父母万万不可置孩子哭闹于不顾。笃信者因此坚持母乳喂养直至孩子二三岁,让孩子与父母同床睡觉,或者将婴儿摇篮放置于父母床边,平日则随时将孩子抱在胸前或背在身上。

亲密育儿法影响颇广,但也争议不小。在美国,两年来已有3本著作专门反驳亲密育儿法的部分主张。目前,争论主要集中于女性究竟该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与50年前西方女权主义高涨时的社会讨论相似。

推广者童年经历多舛

亲密育儿法惹来不少争议,其主要推广者、美国儿科医生西尔斯却逐渐为世人淡忘。20年前,他与妻子玛莎合著《西尔斯育儿经》时,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玛莎是护士。两人都出身于美国中部小镇的天主教家庭,都由单亲妈妈带大,童年生活都谈不上幸福。

西尔斯一个月大时,父亲就离家而去,再没回来。他从小寄居外公家,母亲忙着照顾服装店生意,将他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天主教学校。“妈妈希望我守纪律,学校修女们让我严守规矩,”他回忆,“我至今记得修女掐着我的肩膀说:‘老实点儿。’”

他很早就开始勤工俭学,修剪草坪、打零工,尽可能多赚些钱缴学费。“老实说,我那时候觉得童年糟透了。”他说。

西尔斯最初想成为一名神父,高中毕业后考入一家神学院。由于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他最终放弃这个理想,转为学医。在就读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他认识了在那里当护士的玛莎。

玛莎的童年更为苦难,4岁时父亲溺水而亡,母亲因家庭遗传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家里没有片刻清静。“我的家庭充满仇恨,不是大声吵架就是动手打人,”她说。

西尔斯与玛莎认识3个月后订婚,6个月后结为夫妻。他们养育了8个子女:玛莎在医院生了4个孩子,另有3个孩子在家分娩,还有一个女儿是两人收养的。他们养育孩子时,亲密育儿法鲜有人知。当时盛行的育儿法鼓励父母从严管教孩子:按时哺乳、定时作息,切不可孩子一哭就抱他、哄他……

西尔斯夫妻对此坚决反对。至今,西尔斯仍在其网站上称,“长期”、“过度”啼哭会损害婴儿大脑。玛莎还以自己的一个亲戚为例,称此人深受精神疾病困扰,正是因为婴儿时代哭多了损伤了大脑。

1975年,西尔斯读了一本名叫《闭联集》的书,初次接触亲密育儿法的概念。此书作者注意到,不同于西方儿童的乖戾任性,生活在委内瑞拉雨林的小孩都很听话。她将这归结于当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在雨林中劳作时总将孩子背在身上。

西尔斯从中颇受启发,结合自己当儿科医生的经历和育儿经验,他和妻子在1992年出版《西尔斯育儿经》,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庞大的育儿产业帝国。如今,72岁的西尔斯每周两个下午出诊,定期更新自己的网站,参加各种育儿电视节目访谈,还代言从婴儿辅食到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鱼等众多产品。

育儿经并无科学根据

西尔斯夫妻有丰富的育儿经历:他们养育头3个孩子很省心,第四个孩子在婴儿时代常因疝气哭闹,还有一个儿子患有唐氏综合征……西尔斯常在书中以自己的育儿经历举例,这无疑加强了该书的可信度。“西尔斯夫妻啥没见过?”读者们通常抱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西尔斯夫妻奉行的亲密育儿法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全面认同。他们认为纯母乳喂养最为有益,母亲们应该依照婴儿需求予以哺乳,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持续母乳喂养至孩子2岁或3岁。美国儿科学会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主张在孩子6个月大之前纯母乳喂养,之后何时断奶则因人而异;如果持续哺乳,应在6个月之后为孩子添加辅食。

西尔斯坚持,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孩子啼哭作出反应,否则可能造成“有害神经的影响,进而对大脑部分发育造成永久损伤”。然而,他用以佐证的大部分学术研究仅以幼鼠为实验对象。学术界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适度、短时啼哭不会造成婴儿脑损伤。

西尔斯反对使用任何带护栏的婴儿床,称这是囚禁孩子的“牢笼”。他主张,婴儿摇篮应该紧贴父母大床摆放,或者让孩子与父母同床而眠。公共卫生部门却郑重警告,同床而眠极易造成父母压伤婴儿或令其窒息,婴儿猝死发生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然而,亲密育儿法的诸多理念如今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母乳喂养的益处已成基本常识。西尔斯推荐的婴儿背带几乎成为必备婴幼儿用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不顾卫生部门警告,2005年全国2个月大的婴儿有近两成与父母同床睡眠,这在20年前不可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充足母爱的孩子并非一定按照西尔斯的育儿理念抚养长大。他们可能喝配方奶粉长大,或许经常被放在婴儿摇椅中,但与那些由母乳喂养长大、时常被抱在母亲怀中的孩子相比并无显著不同。然而,大部分阅读《西尔斯育儿经》的母亲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担心如果不随时抱着孩子、立即安抚他们的哭闹,就会对他们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与“亲密育儿“圣经”or“谬论””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亲密育儿“圣经”or“谬论””还看
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怎么办?
幼儿园不是万能的家长必备功课你
主要看气质:不同气质宝宝的养育
宝宝不爱去幼儿园竟然是因为这个
幼儿园宝宝问这6个问题千万别答
猜你喜欢
“急”父母VS“慢”孩子
五种情形父母要坚决说NO
父母唱歌的目的要让孩子快乐
为什么一岁宝宝爱咬人?(图)
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个性
懂得合作的宝宝更有出息
家长“争宠”不利孩子成长
“幼稚”父母让BB缺乏责任感
妈妈宝宝一起玩音乐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
正确引导孩子的独占行为
“女性暴力”影响亲子教育
宝宝需要秩序感(图)
发展婴幼儿音乐能力的方法
一岁半前用手的往返运动涂鸦
培养宝宝性格从“小”做起
让孩子欣赏不同的音乐
孩子的行为为何这么难琢磨
小游戏开发宝宝音乐智能
让音乐充满孩子的生活
孩子边吃边玩的3大害处
做妈妈,谁没焦虑过?
宝宝认生就是性格懦弱?
婆婆们控诉的七种“坏妈妈”
防止孩子挑食的重要时期
注意宝宝的3种“失常行为”
孩子“胆小”多半是吓出来的
1岁半到1岁9个月的冷漠(图)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要求独立性
帮助宝宝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漂亮宝宝还能“听出来”
新手爸妈必学8个育儿技巧
儿童礼仪教育全纪录
上班族妈妈幸福育儿十项法则
父亲对幼儿的语言影响大
4方法让宝宝不再顶嘴(图)
“孩奴”越来越多源于攀比
孩子那些奇怪的“恋”情节
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一岁到一岁半孩子只关注自己
两岁宝宝“遭遇”避孕套
实践教育: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听音乐真能让孩子更聪明
幼儿为何越来越爱粘着妈妈
目光交流影响宝宝行为模式
宝宝不太合群父母需反思
培养宝宝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怎么发掘宝宝对打击乐的兴趣?
家长须在精神上善待孩子
0-3岁宝宝的八种智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