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用十招打造“万人迷”孩子
2015-12-03
想宝贝人见人爱吗?那必须让他/她拥有迷人的性格魅力才行,家长从孩子婴儿时期入手,用十个方法,打造出一个天性乐观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并不难。另外,拥有优秀的性格也是成功路上一个有利条件哦!
想宝宝拥有人见人爱的特质吗?其实乐观可爱的性格是从BB时期开始打造的。
美国闻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
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及跟踪调查发现,乐观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乐观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乐观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乐观的人更轻易与四周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乐观的人更轻易获得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想把这种“迷人元素”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宝贝的性格中,就要首先让宝贝保持快乐情绪。因此,了解宝贝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婴幼儿的情绪、情感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
1、易变性
俗话说:“宝贝的脸,像6月的天”。他们的性情极不稳定,常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宝贝情绪不好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诱导他们把目标转移到感爱好的事物上,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快起来。
2、易感性
宝贝的情绪很轻易受到四周人的感染,他们会不明原因地跟着别人兴奋,也会莫名其妙地随着别人大哭。因此,家长就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愉快情绪,并以此去感染宝贝。
3、冲动性
宝贝还不会很好地调节情绪,所以,他会随时发泄不满,冲动后也不易立即平静下来。所以,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宜采取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宝贝,而是应诱导宝贝,并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提出10条值得家长参考的建议:
1、满足宝贝的生理需求
身体健康的宝贝才更轻易保持乐观的情绪。所以,家长要根据宝贝年龄特点,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并提供给宝贝均衡、全面的营养,确保宝贝生活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尽量让宝贝少生病并获得健康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2、满足宝贝的心理需求
在了解宝贝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宝贝的心理需求,和宝贝充分地交流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心理需求得到了足够满足的宝贝,才更轻易用豁达和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和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3、引导宝贝学会换位思考
在生活中家长要注重通过小事情,引导宝贝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引导他们会变通的理解事情的发展变化。多和宝贝一起做角色互动游戏是个很好的办法。
4、教给宝贝缓解压力的方法
让宝贝经受挫折教育,并引导宝贝寻求自我安慰的办法:如:通过音乐、运动、倾诉、阅读、或简单地发泄。
多鼓励宝贝并且让宝贝熟悉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会有所转机,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事物,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5、给宝贝自由选择的权利
让宝贝能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形成快乐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建议或引导宝贝,但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宝贝。宝贝通过自己的选择,会找到更能令自己心情愉快的方式。
6、为宝贝营造与人融洽相处的环境
能与四周的人关系融洽的相处,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宝贝与四周的人和睦相处 的前提是,他们与家长的关系要好,家长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宝贝做出好的榜样。另外,父母还要多给宝贝提供与其他人相处的机会,如:尽量安排宝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加游戏活动,或带宝贝到游乐场去跟不相识的孩子玩耍;也可请一些小朋友和家长到家里来做客。
7、引导宝贝不重物质追求
别让宝贝误以为追求物质就是快乐之源。有人发现拿走了宝贝大部分玩具后,他们反而变得更会动脑筋去玩,因而也更快乐了。不重物质的宝贝即使拥有得少一些也会很满足,因为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手头所有的东西去寻求快乐。
8、培养宝贝广泛的爱好爱好
快乐的人过的生活很平衡,因此他们可从多方面得到快乐,倘若只有一种事物令宝贝快乐,那宝贝快乐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快乐指数也大打折扣了。
所以,要培养宝贝广泛的爱好爱好,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事物,感受各种不同的快乐方式。并通过各种爱好,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快乐。
9、为宝贝营造快乐幸福的家庭环境
建立快乐幸福的家,是帮助宝贝寻找持久快乐的最佳方法之一。宝贝会从家长身上习得快乐“种子”,也会因为处在快乐的氛围中,而变得更加快乐。快乐的家庭环境,会让宝贝的心态放轻松。也会让宝贝变得更加自信和宽容。
10、给宝贝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氛围
给宝贝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快速提高宝贝感知觉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对宝贝智力的发展有要害的促进作用,对宝贝情商的发展也有要害性的作用。而只有高情商的宝贝才更轻易获得乐观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美国人对乐观的定义:乐观是一种性格或个性倾向。一个人假如具有乐观的品质,他往往精神愉快,能看到事物有利的方面,对事物的发展布满信心;乐观的态度是高情商的一个重要的具体表现或指针;乐观的性格在行为上最主要的表现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都能做乐观的解释。
上一篇:宝宝健全人格养成,家长需要“十诫
下一篇:传统教育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