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儿童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

儿童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

2015-12-02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接受教育?这些话题一直饱受关注却又争议不断。

一方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过度的早教显然违背了孩子的玩耍天性。那么,孩子从小学音乐、练舞蹈,这类学前艺术教育,究竟是快乐教育,还是牺牲孩子快乐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直通孩子的心灵,能使小天使们练就积极心态、培养“自理自主自信,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艺术教育能否对孩子“润物细无声”,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写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孩子需要“合脚”的教育,“穿”上时不“硌脚”,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正在“被教育”。好的音乐教育,应该如呼吸一样自然。

但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仍不时遭受“硌脚”的痛苦。尤其是,“打着学钢琴”、“逼着学舞蹈”的情况屡有耳闻。实际上,错不在艺术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目的有偏差,教育方式不合理。

如果能将养成教育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同时,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那么,学前的艺术教育就不会是孩子的负担,而是会欣赏、能享受、乐表现的幼儿的孵化器。

在艺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敏感的心灵和细腻的感受,注重以音乐为单元,将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个单元都传递一个做人的道理。比如,一部音乐作品《毛毛虫的新衣裳》,不仅让幼儿了解体验悲伤和快乐的情绪,还要让孩子感受理解“人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小的时候可能都是毛毛虫,但是我们长大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的人生启示……

我们还应该注重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儿园里,每天的晨间舞、课间操、离园活动,都可以安排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每个班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音乐穿插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入睡之前、区域游戏、收放玩具、喝水洗手等环节都有特定乐曲,让幼儿每天都沐浴在音乐氛围中。

对孩子,尤其是幼儿的艺术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从游戏中、生活中、老师的行为举止中,给孩子以触动,从而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审美。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中班活动《玩管子》优质课(上海:袁晶晶)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与“儿童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儿童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还看
别让教育埋没了宝宝天赋
幼儿园学会这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
请远离这8件伤害孩子心灵的小事
4招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怎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告诉你孩子的七个底线
宝宝5大人际交往难题
宝宝的阅读习惯从可以竖起头起
缺乏耐性孩子的特征
孩子哭闹到底该不该抱?
培养自控能力,不同年龄宝宝区别
如何让宝宝学会“不认生”
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恋物症”不能说断就断
让爱从小充满孩子的心灵
美国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
独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训练宝宝好奇心的N种方法
快速的时代,更需要“慢养”孩子
夸奖是提升孩子自信的良言
婴儿生来就会"吃醋"
美国人是怎么带孩子的?
宝宝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快乐
幼儿时期的6个情感需要
尊重宝宝创造的童话世界
伤害孩子心理的牢骚话
过分疼爱易引起宝宝心理障碍
爱哭闹宝宝的心理解读
抓住儿童性教育的5个关键期
依恋行为有利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不快乐,你能读懂吗?
怎样教会孩子善解人意
怎样防止孩子产生过分依恋?
孩子欺软怕硬怎么办
妈妈太强势,影响孩子性别取向!
发展儿童同情心
顺应婴幼儿从依恋到独立的规律
儿童孤独症早期识别
父母不要忽视宝宝的自我和自尊
母爱可改变婴儿的性格和心理
揭秘:宝宝爱打人的3大根源
要孩子听话,请先处理好他的情绪
做好六件事改善宝宝害羞
给孩子添点耐性
哪些声音给会给婴儿安全感
孩子害怕时家长怎么做
六招帮增强孩子自信心
宝宝缺少安全感有这些表现
宝宝的心理压力如何缓解
常挨打的孩子易心理变异
孩子的喜怒哀乐,家长你读懂了吗
婴幼儿也会精神抑郁
莫忽视孩子的成长烦恼
潘多拉效应的早教启示
3岁前宝宝必须纠正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