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教常见的十大误区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婴幼儿早教常见的十大误区

婴幼儿早教常见的十大误区

2015-12-02

误区一:新生儿要绑腿

胎儿在子宫里是呈蜷曲状的,双腿出生时略呈O型是正常的,而长大后罗圈腿的形成是因为缺钙或者错误的行为姿势所造成的,与是否绑腿无关。在新生儿出生后,他们需要挥动小手、小脚来认知自己的身体,而随着身体发育及钙质的吸收,他们的腿会自然长直的。新生儿绑腿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既妨碍婴儿的运动,也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髋关节脱位等情况。所以要给小婴儿穿宽松的衣物,尽可能给他更多运动的空间。而且还要多俯卧,让孩子有更多的运动机会。

误区二:睡平头才好看

所有新生儿的后脑勺都是圆形的,有些老人说睡成平的才好看,但国际脑科学家认为,强行将孩子的头骨由圆型睡成平头,会改变大脑内部的空间,对大脑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切不可给新生儿刻意睡平头。6个月内的宝宝鼓励仰睡,但是要在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定时左右轮换,6个月后的宝宝如果喜欢白天俯卧睡眠也是可以的。暂且不说平头是否美观,就单论美观和脑发育之间做选择的话,相信家长一定自有选择。

误区三:喜欢用左手要改正

婴儿在2岁半以前主要发育右侧大脑,所以很多婴儿喜欢用左手,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就强行要求孩子使用右手,这会导致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混乱,而孩子形成左右利手基本要到上学以后才会定型,所以不要人为干预孩子使用哪只手。而如果人为干预有可能导致大脑功能混淆,形成口吃。而左利手的人在生活学习中,除了写中文字不太方便之外,不会有任何不便,而右脑发达的人,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也可能会发展得更好。所以千万不要矫正孩子使用哪只手(除写字应该使用右手)。

利手,是指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习惯于用右手称为右利手,习惯于用左手称为左利手。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18593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右利者占91.51%,混合利者为8.26%,左利者仅为0.23%。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误区四:跟大人同睡更好

中国家庭普遍会从一出生就把宝宝放在大人床上同睡,主要是觉得照顾方便、避免孩子踢被子、利于培养亲情等,却不清楚这种做法会有很多负面影响。

大人身上会携带细菌,可能大人不会感染,但是孩子免疫力低,很容易感染;晚上宝宝一醒家长就抱,孩子很难学会自己入睡,结果是孩子大人都睡不好;宝宝出生就跟大人睡,但是大了要分床时,孩子心理上很难接受,会有恐惧感;跟大人同床的宝宝依赖心理更强,独立性更差。

良好的睡眠习惯应该是:从出生就应该独睡(如果不能单独一个房间至少单独睡小床,并与父母大床保持距离)。

误区五:婴儿早走聪明

有些老人认为孩子走得早说明孩子聪明,其实目前没有此类的研究支持这一说法,但是却有研究证明,没有经过爬行阶段的孩子,他的运动能力、协调性、空间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婴儿从匍匐爬行到手膝爬行,由扶物行走再到独立行走。期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宝宝却经历了从全身着地再到直立行走的飞跃,无论从肢体的支配能力再到平衡能力都有非常惊人的变化,所以这一阶段切不可错过,更不能让宝宝过早地用学步车或者牵手走路。

误区六:只有新生儿需要抚触

新生儿对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皮肤的触摸去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并且要轻轻的摸、捏、揉、拍等,使用多种手法和力度,让宝宝能够从自己的皮肤、肌肉、韧带都收到各种不同的信息。而抚触是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手段,经常被抚触的宝宝更有安全感、更愉悦,所以如果可以,爸爸妈妈应该尽可能地延长抚触时间,至少到6岁。

误区七:制止吃手肯玩具

新生儿出生时不知道自己有手有脚,需要通过感觉去学习,而婴儿的口腔是非常敏感的,口和手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婴儿吃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在1岁半之前吃手都应是被鼓励的,不能用打骂、涂黄连等手段阻止,否则将来孩子会在不该吃手的时候执著地吃手,而且成为心理依恋。所以应该把婴儿的手及玩具洗干净,让他们尽情地啃。

误区八:睡眠时间够长就行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早睡、晚睡没关系,时间够长就行。但每天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是宝宝分泌生长激素最重要的阶段,这四个小时分泌的激素是全天分泌总量的3/4,关乎孩子身体、大脑及免疫系统的发育,而生长激素要进入到深度睡眠才能分泌,所以宝宝最好9点入睡。

误区九:搂抱睡眠更好

很多家长知道宝宝睡眠很重要,所以每天定时定点哄睡,先是喂奶、然后是抱着溜达、然后拼命摇晃,所有办法都用尽了宝宝总算是睡着了,但大人也快累虚脱了,而半夜宝宝再醒来,所有的工作还要从头来过,大人受罪孩子哭累。其实不是我们的宝宝睡觉难,而是首先要保证白天充分的运动(这一点极其重要),白天不要过度睡眠,尤其午觉不能太晚;其次,不要把睡觉和吃奶、摇晃、走路变成睡觉所必需的刺激,否则宝宝会把这些辅助手段变成睡觉的条件反射,即没有这些动作他们不能睡觉,所以半夜醒来就全套重来。而正确哄睡方式应该是:

晚8点洗澡、抚触、喝奶、喝点水漱漱口;8点半让宝宝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爸妈陪在旁边,尽量不进行身体接触,听音乐、讲故事;半夜宝宝醒来,开始翻腾或者哼唧时,爸妈检查宝宝是否需要小便并且解决后,将其放回原处,让他自行入睡。如果宝宝已经养成了不好的睡眠习惯,爸妈要适当地过渡一段时间。如果采取太过强硬的方式,宝宝可能很难立刻改善。但记住:长痛不如短痛,所以还是积极改善睡眠方式最重要,不要为了姑息一个晚上,而每天重复痛苦的催眠过程。

误区十:早教是孩子的

婴幼儿认知自我、认知世界、学习各种技能,都是需要大量重复的,每个动作、每个词汇、每个新事物都需要300次的重复才能完全掌握。所以,一周一个小时的早教课程对孩子直接的作用的确不大,因为即使是学习能力更强的成人,学习一个新单词后7天不碰,也会忘得干干净净的。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一周一次的早教主要对象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老师在课程中虽然带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直接作用于孩子身上的效果毕竟短暂,而老师讲解的安全、科学的游戏方法及其重要的作用,恰恰是传达给家长的。家长充分掌握后,回家每天给孩子做重复性的训练,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与“婴幼儿早教常见的十大误区”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婴幼儿早教常见的十大误区”还看
家长忌对孩子让步过度
挫折教育的四个“疗程”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粗心习惯
小孩说话大人不要插嘴
生活点滴培养孩子情商
猜你喜欢
警惕!2岁小孩吃手可能是心理问
培养宝宝健康心理9个“No”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害羞宝宝
培养孩子的情商请别忽视六大要点
关注宝宝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如何教孩子抗拒诱惑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睡觉爱做梦的宝宝更聪明
如何改变孩子急躁任性好哭
教你帮助宝宝战胜恐惧心理
11项技巧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宝宝的精神最怕的四种饥饿
怎样给学龄前孩子们立"规矩"
培养小宝宝过硬的心理素质
孩子眼中的世界
对付逆反期宝宝妈妈需斗智斗勇
请把人生七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孩子
喜爱哭闹宝宝的心理分析
如何对付幼儿三大常见情绪
如何看待孩子胆小的毛病
正确把握宝宝的依恋关键期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十注意”
孩子性格孤僻的表现及引导
颜色喜好可预测孩子性格
儿时常被体罚心理易扭曲
打造快乐宝宝的八大宝典
父母言行误区会让BB变胆小
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恐惧?
孩子太害羞怎么办?
英国:母亲童年经历影响孩子智力
盲目批评会扼杀幼儿的天性
留心宝宝的嫉妒心理
宝宝认生,爸爸妈妈知多少
宝宝“吃手”不一定是坏事
分年龄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用爱和智慧唤醒封闭的孩子
孩子怕生的主要原因
父母的小动作能给宝宝安全感
孩子言行不一,家长该怎么做?
勿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言
宝宝靠自我伤害来释放情绪
“话痨”父母培养巧嘴孩子
怎样养成宝宝乐观向上的心态
宝宝怕黑不是“胆小鬼”
让宝宝内心充满同情心的方法
0岁起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
宝宝性格孤僻源自父母教养不当
三步骤让任性孩子变乖
父母要学会看宝宝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