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信力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015-12-01
——评曹保印《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出版,可喜可贺。从书中所叙,让我对一位父亲那么细心察觉与享受着孩子诞生后的一切快乐、思考,感到欣慰,因为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我一直希望中国的父亲们应该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中国的孩子太缺乏阳刚之气,从保印为其女所取之名“天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父亲为爱人和孩子所做的资料搜查与各种育儿“演习”,我建议天下父亲应该效仿之。
孩子的诞生,从中看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角色变换、父母所寄予孩子的未来目标等。保印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更是孩子未来的规划者。孩子的天性注定了以后成才的个性,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担当着第一个教育引导者,理性与思维将成为铺垫孩子一生的基石。但在现代教育当中,作为父亲,又将如何保持孩子的天性,挖掘出孩子的个性呢?这将是保印初为人父后,会再去思考的问题。
阅读此书,尽管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满的生活情趣,充满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家庭快乐的气氛,以及和朋友们的分享成了最直接的幸福指数,但是,从保印眼中对护工、对周遭人的感触,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中各阶层人群的诉求与生活状态。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多高,并不是看他有多高的知识水平、多高的经济收入、多高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应该看,在他的身上,有多少‘人’的成份在。如果‘人’的成份比较多,那么,他就是更文明的人,否则,就是离文明还有一段距离的人。据此而言,我们的教育就需要一种切切实实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让学生成为人,进而成为爱人的人。”
这些简朴的语言,使我感受到,保印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位观察者、思考者。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从多次的开会发言中,我总是不无感触的说,中国应该倡导“三生”教育,即生产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这样的概念,很多中国孩子非常陌生。
从生命的起步,到对生命的体悟、解读,再到对生命的热爱、尊重,更到从人性的角度,更多地主张人性向善、讲究生命的皈依等,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这些对生命的“解释”,却恰恰是今天的孩子所缺少的。
孩子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不知道应与这个世界的、所有有生命的万物共存,与大自然共荣共存等。而天健的诞生,对保印解读生命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天健的观察也集中在了这个生命与周遭环境所发生的有趣故事。
我敢肯定,保印对爱女的热爱,缘于一种生命延续带来的满足感,所谓血脉相承便是此。生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生命是一次伟大的创造。《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献给读者的最深远的意义是:生命的历程,最应该敬重,而对孩子的生命解读,需要更远大的眼光,那就是让孩子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教育是为人父母者一生的责任,我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18个年头,一直追问的问题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一位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的10岁孩子,听了潘冬子的故事后,反问父亲:为什么小孩子能打死大人!或许,这样的教育始终让这位美国孩子无法理解,然而,我们是否有责任质问自己: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该如何传承下去,我们教育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今天,对道家、儒学、佛学的追崇,让很多中国人陷入了排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中。我反对“独尊儒术”,希望百花齐放,意识多样化,中西文明合壁,一个最终的原则,就是请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教育真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只愿天下为人父母者,在感受生命的伟大之时,思考如何塑造与发展好“生命的生命”——个性。
希望《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出版,能让天下父母共享新生命的快乐与情趣,并通对“月子”这一过程的感知与重温,领悟生命之美,人生起点之美,从而,学会敬畏生命,敬畏儿童。
上一篇:爸爸也能全身心的教育孩子
下一篇:爸爸抱着孩子喂奶混个面熟